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上海大学生笃行百县 逐梦全球
2025年09月04日 14:52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4日电(记者 陈静)从东海之滨到西北边陲,从千年雄安到南粤海滨,记者4日获悉,刚刚过去的暑假,在华东师范大学“百县笃行计划”生涯实践中,400余名学子用一个多月时间,在全国44个实践基地和海外国际组织、知名高校留下青春足迹。

  他们在政务实习中读懂中国,在文化调研中感受文脉,在创新实践中贡献智慧,在多语沟通中触碰世界。

 

 

  “上海小囡”董芸洁是中国语言文学系硕士生奔赴千里之外的甘肃嘉峪关。在国资委下属企业实习的董芸洁,跟着带教老师梳理企业档案、参与项目策划,直言:“从小在上海长大,换个环境参与基层工作应该对我更有意义;而且戈壁钢城嘉峪关的发展脉搏比想象中更有力,这种跨地域的体现还对我文学创作有帮助。”

  在华东师大前身学校之一大夏大学西迁办学地贵州,兴义实践团成员在行政、民生等多部门轮岗,从归档整理到会议记录,在琐碎中感知基层治理的精度。当彝族火把节的篝火照亮云南巍山,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张赐对话非遗传承人茶老师,听她强调:“非遗传承关键在年轻一代。”这句话,成了多个团队文化调研的共同注脚。

  新疆伊宁实践团深入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聚居区,调研音乐类非遗,结合音乐类非遗和民族特色文化,推动文创产品落地。广东湛江实践团分三个小队,完成关于市容市貌、政务服务、电商经济的三份调研报告并获市局采纳,参与城市宣传片录制助力打造湛江新名片。

  “红色基因”是文化调研中不变的关注点。今年是华东师大第四年参与四川省委组织部统一组织的大学生实践,20名学生分别在达州、遂宁和内江参与政务实习。期间,达州团走进红军文化陈列馆等,在红色遗址中感悟革命精神,并定期进行读书分享。此外,宜宾研学团在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回顾抗战时期学者们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学术研究的感人事迹,重温抗战精神。

  “基层需要的是‘接地气’的创新。”在浙江宁波工业园区,实践团成员跟着干部走访企业,既组织团建活动,又为优化园区发展提出建议;在绍兴沈园,邓雨萌将游客需求融入景区改版会议,让“守正创新”有了更具体实践。

 

 

  在扎根祖国大地、服务基层一线的同时,百余名华东师大学子将视野投向全球,分赴瑞士、法国、奥地利、美国、英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组织实训、世界名校访学和海外志愿服务,以多元实践拓展全球视野,以专业自信参与文明对话。

  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联合国维也纳总部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等相关国际组织,学生们通过专题座谈、模拟会议和外交参访等形式,系统了解国际规则运作与全球治理实践,在与青年外交官开展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全球治理的复杂性与中国贡献。

  在日本和英国,同学们访问知名高校,参与主题课程与产学研座谈调研,在课堂上与园区里感知科技创新与工匠精神的深度融合,在学术对话中提升批判思维;在中国香港,27名“逐光计划”学子在学校全额支持下,用6天时间走访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三大高校,于学术殿堂汲取智慧,在城市肌理中触摸时代脉搏。

 

 

  从丽娃河畔到伊犁河岸,从基层社区到国际组织,华东师大学子用“笃行”诠释着“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精神。他们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见证者,也是文化传承的“年轻一代”践行者,更是全球治理的“中国声音”传递者。这个夏天,他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智慧赋能地方发展,用青春拓展认知边界。正如实践团成员所说:“实践是终身成长的必修课,而我们,正在路上。”(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