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左鹏飞的教学新实践
2025年09月04日 20:52   来源:中新网上海  
左鹏飞

  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4日电(缪璐 刘思泉)在“双减”政策持续推进、校内教学承担起更多核心职能的背景下,如何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升课堂质量,成为教育者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2021年出台的“双减”政策明确要求校内教育成为主阵地,减少机械作业和题海战术,同时鼓励探索新型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度在教育界被视作“洪水猛兽”的“游戏”二字,正经历着社会与学术层面的角色转变——从被认为会分散注意力、侵占学习时间的负面印象,到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其在激发动机、促进深度学习上的独特价值。多项国际教育研究显示,合理设计的游戏化机制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参与度与解决问题的坚持性。

  左鹏飞,这位自2009年起曾任职一所中学的数学教师,他的职业生涯起步于典型的传统课堂——粉笔与黑板、板书与口算,重在讲解与演算,强调精准与效率。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和国家数字化转型的逐渐深化,“互联网+教育”“游戏化教育”等新词汇步入教育界的视野之中。最初,当“游戏”一词进入教学研讨会的讨论时,左鹏飞和不少教师一样心存疑虑——课堂上引入游戏,是否会削弱学科的严谨性?学生会不会“玩”而不“学”?

  转变始于他参与省级课题《“互联网+”时代初中数学新授课的实践研究》期间。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他意识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情绪波动、注意力集中度与任务完成度之间存在显著关联——而这些恰恰是游戏化机制能够精准干预的维度。于是,他开始尝试将“任务目标”“分级挑战”“即时反馈”等游戏设计原则引入数学教学中,用机制来承载严谨的数学逻辑,用趣味来引导深度思考。这一系列探索最终为他研发“基于游戏化机制设计的数学思维训练系统”这一技术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该系统并非简单的游戏包装,而是一个围绕数学思维生成过程展开的工具。它依托知识图谱构建数学概念网络,跟踪学生对不同知识节点的掌握情况,并为教师呈现学生思维路径的可视化轨迹。学生在训练中会遇到分层难度的任务,获得即时反馈与情境化奖励,而每一次选择、每一次纠错、每一段思路展开都会被系统记录,形成教学调整的依据。这样的机制,让教师不仅知道学生“做对了什么”,还清楚他们是如何想的,以及“为什么会错”。

  在初中数学最重要的新授课阶段,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往往处于碎片化与初始构建并存的状态,若教学仅停留在概念讲解与示范演算的阶段,容易导致学生只会一味地机械模仿,而非自发地主动思考与尝试理解具体的数学概念。同时,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尽相同,部分学生甚至会产生畏难情绪,这会严重地打击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凭借该系统所具备的趣味性,左鹏飞在新授课课堂上实现了有效“破冰”,成功调动起学生对新概念、新公式的探索积极性,同时还极大地保持了课堂参与的热度。根据课后作业反馈数据分析,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接受游戏化教学的学生在新知识掌握程度与运用能力均呈现显著提升。

  在社会层面,人们对游戏在教育中的接受度同样在变化。早些年,家长、教师普遍认为游戏与学习背道而驰;而如今,越来越多的案例显示,基于学习目标精心设计的游戏化教学,不仅不会削弱学习深度,还能提升学习的持续性和迁移能力。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智慧的支持下,这是对如何更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新的有效尝试。这种转变,与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及政策引导密不可分。左鹏飞同样认为,兴趣永远是学生们最好的老师,游戏化教育并不意味着丢掉教育严谨的本质,相反,它可以有力地破除诸如数学等学科在学生心中那枯燥、晦涩的刻板印象,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的角色,一举转变为数学世界的主动探索者,在快乐中汲取新知识,为后期更深入的学习打牢根基。

  回望教师授课方式的发展历程,左鹏飞的转变不仅是个人专业发展的路径,也是时代推动下教育观念更新的缩影。如今,“互联网+教育”已在全国范围内深度普及,游戏化教学理念也正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纳入备课体系。这启示我们——在教育的世界里,没有一成不变的“洪水猛兽”,有的只是需要被理解、被合理利用的工具与理念。当“游戏”被赋予科学的教学设计和清晰的目标,它便能在数学这门严谨的学科中,激发出新的可能,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