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12日电(记者 陈静)记者12日获悉,在一场题为“小镜头折射的大思考”的新书发布会上,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周念丽新作《图说托·幼》与《图说幼教(第二版)》与读者见面。
《图说托·幼》是《图说幼教》的姊妹篇,沿袭了《图说幼教》的写作风格,全书分为“海外采风”和“国内剪影”两个版块,每个版块都包括“托育”“幼儿园”和“亲子关系”三个部分,全书共50篇文章,每篇文章都采取对话形式撰写,图文并茂,文笔风趣活泼,又不乏诗意。这些文章中既有从教育学、心理学、生态学等视角对幼儿教育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更有对问题解决的策略支持。

“像陈鹤琴先生那样,研究儿童身边的故事,就是最好的科研。”复旦大学出版社特聘副总编辑张永彬教授指出,当前幼教领域的研究有时过于“宏大”和“理论化”,而周念丽的研究示范了一种“接地气”的科研方向——聚焦身边的教育现象,深入观察与分析。
据了解,在《图说托·幼》中,周念丽特别采用了“对话体”形式,一问一答间,将复杂的教育理论融解于日常叙事之中。“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是思想的助产士。”周念丽教授说,她希望用这种亲切的方式,激发读者自身的思考。她借助多学科工具,对教育现象开展独创的“深描叙事观察分析——基于“现象学”的视角”的方法,拒绝简单归类与标签化,呼吁“回到事物本身”。书中既有她自身在日本0-2岁保育园跟岗学习的深度描写,也收录了云南孔雀宴、深圳科技嘉年华、新疆兵团幼儿园“胡杨魂”等感人片段。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中国学前教育学会前理事长朱家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应彩云和上海市静安区安庆幼儿园园长、上海市特级园长、正高级教师温剑青等幼教专家齐聚一堂。他们不仅是嘉宾,更是中国幼教几十年发展的亲历者、推动者。
朱家雄教授,作为周念丽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话语间充满师者的睿智与犀利。“一个有文化追求的人,才有未来。”他评价周念丽的作品并非对教育现象的简单白描,而是基于深厚学养和跨学科视野的“意义赋予”,是“现象学”与“解释学”在教育实践中的生动运用,是教育科学与教育艺术的有机结合。“真正读懂儿童这本书,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不断接近,赋予教育行为以深刻的意义。”他表示。
应彩云老师则从一线教师的视角,道出了该书的可贵之处——“友好”。“图文并茂,深入浅出,为我们一线老师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库和项目灵感来源。它不仅是专业读物,更是一种艺术享受。”
温剑青园长看到了书中“教育本质的苏醒”。“它构建了一部关于儿童观察与分析的‘视觉词典’,消除了高深理论与日常实践之间的鸿沟,不断提醒我们:要看见每一个鲜活的儿童。”
发布会通过线上连线,将祖国西北边陲与东南沿海的教育现场紧密相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32团苗苗幼儿园园长陈燕,在千里之外分享了她近30年的坚守。周念丽书中将她与同事们的坚守誉为“胡杨魂”——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我们就像胡杨一样,守着荒漠、教室和孩子,守着他们发亮的眼睛。”陈燕的声音有些哽咽,她希望将经验传给年轻教师,让胡杨精神在孩子们心中扎根。
深圳市坪山区坪山实验幼儿园园长尹捍红,分享了该园科技嘉年华活动中祖辈、父辈与幼儿共同探究的案例被写入书中的荣幸与压力。“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将实践与理论链接的范式,提醒我们以更严谨的态度对待教育实践。”
家委会代表颜莎从家长视角发表感言,通过周教授的“小镜头大分析”,她更深切地理解了家园共育的价值,看到了活动背后孩子全面发展的深层意图。(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