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24日电(许婧)9月20日,在上海交通大学迎来建校130周年倒计时200天之际,一场以“爱交大·久爱你”为主题的纪念活动在闵行校区举行,百对交大校友伉俪专门返校,以集体捐赠的方式表达对母校的挚爱深情,以音乐会的形式传递爱的铮铮誓言。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为结婚40年以上的校友伉俪致送特别定制的“爱交大·久爱你”爱情证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薇薇和校务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张安胜及相关部处和院系的老师等共同参加活动并表达祝福,青春不毕业合唱团、校友艺术团、学生民乐团等为校友伉俪献上了精心排练的艺术盛宴。
我们谈论爱情的时候,总冠以浪漫;我们谈论婚姻的时候,总离不开柴米油盐。在浪漫背后,在柴米油盐的三餐四季中,我们还可以如何理解爱情,理解相濡以沫。他们的故事,可能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感动。
院士伉俪,科技报国
1940年代,化学系1944届本科校友徐光宪和高小霞相识于交大化学系的课堂,她是前排聪慧清丽的江南才女,他是后排数理优异的浙东少年。在“南洋化工社”中一起制酱油、研墨水,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以知识相知、以理想相守。婚后,二人先后比翼越洋;1951年,朝鲜炮火隔海,美国禁令高悬。哥大教职与即将到手的博士帽,皆不敌一句“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他们绕道香港,辗转归国,一脚踏上广州,热泪落地成诗:“我们终于回家了!”
回国后,他们双双进入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从此将毕生心血献于中国化学事业。徐光宪开创稀土分离技术体系,获誉“中国稀土之父”;高小霞于极谱分析、稀土微肥等领域潜心钻研,以几十种微量元素的高灵敏分析方法,成为中国分析化学与稀土化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们不仅是学术上的知己、生活中的伴侣,更是新中国化学学科建设的同行者与奠基人。从交通大学走出的这两位院士伉俪,真正诠释了何谓“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心系家国所需,勇攀科学高峰,以实实在在的成绩反馈母校与学科发展。
相伴到老,向海图强
毕业后,电气工程学院1969届本科校友许峰和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1966届本科校友杨正余先后进入702研究所,她擅长结构力学,他精于自动控制,彼此以专业互补,共同参与多项重大科研项目。他担任863水下机器人吊放系统主任设计师,她默默支撑结构强度计算;她因身体原因转行电测,他便与她联合研制出国产YJ-20P智能应变仪,用于中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极限深度潜航试验,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她为他承担家事、支持科研直至退休;他在她患癌后始终陪伴。虽至耄耋,她仍年年坚持返校,于“饮水思源”碑前留影,道不尽对母校的深情。从徐汇校区老图书馆到闵行校区紫气东来门,从两人同窗到女儿也成为交大船海人,这份爱情与母校的眷恋,已坚实地走过近六十载。
三尺讲台,教书育人
1960年代的交大校园里,女篮“五朵金花”之一的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1965届本科校友杨敏之在球场上奔跑,看台上的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1962届本科校友顾安忠总揣着信纸,偷偷写下心动。那时校规不许相恋,他们借着武康路的暮色散步,靠公用电话传递牵挂,他的自行车轮,载着两人青涩的时光。一张印着毛主席语录的纸成了他们的“结婚证”。
婚后,顾安忠深耕LNG能源领域,杨敏之从船舶系转攻数学,二人彼此支撑。1982年-1988年,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先后赴美进修,学成归国继续坚守在教学一线。他们没把爱情写成诗,却把名字写进了教育事业;他们不曾说“奉献”,只是把一生的清晨与深夜,都交给了中国工业腾飞的每一个数据,交给了讲台下一双双期盼的眼睛。
爱在交大,饮水思源
在闵行校区的思源湖畔,有一座程及美术馆,美术馆后有一小丘,上有一亭,名为“李亭”。这座青石砌就的亭子,不仅是校园里一道静谧的风景,更承载着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1965届本科校友李金发、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1965届本科校友茅家婵夫妇的赤子之心。1996年母校百年华诞之际,两位学长以亭铭志,将半生积淀化作对母校的深情。亭柱上镌刻的楹联“阅尽沧桑,见四海莘莘学子皆爱国”“欣逢盛典,看五洲代代门生均思源”,是对学弟学妹们的殷殷嘱托。每当秋风拂过亭檐,树叶的婆娑声似在诉说这对璧人几十载相濡以沫的佳话——当年青丝共沐杏坛雨,而今白首同栽桃李林。这座石亭不仅是建筑,更是这对伉俪真挚爱情与母校情深的具象投影。
1965年,就读于交大的电气工程学院1969届本科校友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卢永亮和1970届本科校友马开桂因一场北京之行结缘。同属校运动队的他们,从北京中关村一路步行两小时,并肩走回驻地。夜色朦胧,星光闪烁,两个年轻人的心却在那一晚格外明亮,他们聊理想、谈未来,也说起交大校园里的共同回忆,从这一刻起,他们的心便再也没有分开。毕业后,两人携手奔赴东北,支援建设;改革开放后,马开桂成为“摩托罗拉”进入中国市场的首批推行者,并积极投身母校校友工作,为凝聚北美地区校友,作出巨大贡献。在漫长的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身边的朋友无不感叹:“他们的眼里始终只有对方,从青春到白头,一如初见。”而他们却说:“母校,一辈子都不会忘。”
因爱结缘,代际传承
电气工程学院1968届本科校友蔡国华和电气工程学院1968届本科校友蒋思清的故事,始于1963年和现在一样的9月。无论是同一专业、同一班级,还是社会活动的意外相遇,排球赛飞身救球不经意的相撞,两人的缘分仿佛命中注定。她成绩优异,课堂答问从容;他默默关注,暗生敬佩。没有花前月下,只有教室灯火与共同抄写的笔记,他们把最青涩的年华,悄悄写上彼此的名字。毕业时风云突变,她去了河北宣化,他远赴江西。山长水阔,一周一封信,信里夹一颗糖,甜了八载分离,也甜出后来团聚。她千方百计为他调动,他蹬车四十五分钟送午饭,爱情在生活与图纸之间锤炼得浪漫和融洽。后来交大的校徽别在下一代人的胸前:侄女及侄女婿,外甥女婿皆循着长辈的脚印,来到了这里。岁月把两人的名字紧紧连接在一起,也把交大的名字写进他们的家谱。爱情与母校,就这样静静传承,生生不息。
九月的风掠过香花桥路,拂过法华校区的红砖墙,仿佛还带着一九九五年的夏夜气息——那时,集成电路学院1995届本科校友姜锋是学生会里忙碌的师兄,集成电路学院1996届本科校友张晓萌是刚刚入学的师妹;篝火映着年轻的脸庞,通宵教室里的灯光照亮过他们共读的侧影,一只西瓜,几页笔记,便是青春最清甜的注脚。走出校门,他们一个越洋远行,在金融世界开拓疆土;一个扎根申城,是在参政议政中服务社会的“上海工匠”。相隔千里却从未疏离,视频电话牵起两个城市的晨昏,每周一次的航班成为她奔赴家庭的羽翼。他们诠释了何谓“既独立,又相依”——正如交大教给他们的一样:理性思考,深情生活。
而最动人的传承,发生在多年后的今天。他们的孩子手握录取通知书,再一次站在交大这片校园。这不是偶然,而是三人之间的“思源”之约——因为他们深信:在交大,不只能学习解题,更学习理解世界;不只能遇见知识,更会遇见一生中最重要的同行者。
从青涩到成熟,从两人到三人,“交大人”不再只是一个身份,更是一种跨越代际的精神传递。所谓饮水思源,不仅是回首来时路,更是把这份珍贵的精神烙印,郑重地交到下一代的掌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征程,但饮水思源的交大精神,从未改变。
相约坚守,扎根基层
故事始于2018年的深秋,思源湖畔,两个并肩行走的身影。在那里,爱情悄然萌芽,在他们那如齿轮般精准咬合的博士生涯里,长出一片柔软的天地。 后来,在“西部需要人才”的号召中,他们毅然启程——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2019届博士校友赵鹏赴杨河村驻村帮扶,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2019届博士校友王凤欣到闽宁镇扎进基层,白杨树成为他们共同的精神坐标。分居岁月里,生活的考题接踵而至:相隔300多公里的思念、抗疫前线的坚守、照料幼女的辛劳……生活将时间分割成碎片。他们用周末的奔波丈量思念,靠深夜的电话传递牵挂。在那段并肩奋斗的日子里,在黄沙与星辰的见证下,从东海之滨到塞上江南,从名校博士到扎根西部的驻村干部,他们用实实在在的牵挂陪伴,写就相濡以沫的真情。他们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的桥段,却在距离的淬炼中愈发坚韧,在柴米油盐的琐碎与家国情怀的赤诚里,悄悄酿成了最甜的味道。
2018年,作别熟悉的校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届本科校友袁生强和外国语学院2018届本科校友郭智艳毅然前往雪域高原——这不是一次旅行,而是一场郑重的人生选择。
初抵西藏,强烈的高原反应、陌生的语言文化、相对薄弱的基层设施,无一不是严峻考验。他们彼此鼓励,主动走近藏族同胞,学藏语、访农户、参与基础建设,一步步融入这片土地。作为高原上的“笔杆子”,他们日复一日伏案工作:核对数据、撰写报告、深入基层采集真实故事。七年如一日,用文字记录西藏的发展,也用脚步丈量服务的温度。
如今,他们已在西藏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闲暇时,一家人在雪山下散步,回望来路,他们从未后悔当初的选择——“在这里,我们实现了价值,也找到了精神的故乡。”从交大学子到西藏建设者,袁生强与郭智艳用青春回应时代的召唤,用坚守书写家国的情怀。未来,他们仍将继续在这片高原上耕耘、扎根、开花、结果。一如交大精神之所寄:既怀天下,必行远路。爱国,不是口号,是选择;荣校,不负母校培育,奔赴山河需要之处。(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