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29日电 (记者 许婧)2025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中欧关系又到了一个关键历史节点。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地缘政治格局复杂演变的大背景下,承载着半个世纪的深厚合作基础的中欧关系,被赋予“世界经济稳定器”“全球转型引领者”“创新合作引擎”等多重角色。无论是中方还是欧洲,都认为中欧关系的走向是影响全球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变量。

9月26日至27日,第13届中德论坛:特朗普2.0背景下的中欧关系国际会议在同济大学举办,与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研讨特朗普2.0背景下的中欧关系。开幕式上,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学武教授、阿登纳基金会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马大卫分别致辞。
论坛期间,与会中外学者围绕“布鲁塞尔、北京与欧洲各国首都——塑造中欧关系的政策导向与现实”“安全驱动型世界格局中的中国与欧盟”“超越竞争范式——中欧经贸与互联互通”“德国、特朗普与中欧关系前景——跨大西洋格局变迁中的共同议题协调”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对于经济和贸易来说,中欧双方有一些共同点,也会有差异,但合作应该是主旋律。”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丁纯表示,中欧产业之间的合作,特别是一些工业集群合作是非常高效、非常成功的,这提供了积极信号,双方的合作是完全有可能的。

中欧互联互通合作方面存在哪些挑战和机遇?研究分析师雅各布·马代尔(Jacob Mardell)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给了欧洲方面很多启示,不管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还是“全球门户计划”,都强调绿色能源健康和数字互联互通,包括:中欧双方都认识到存在巨大的基础设施方面的缺口,在互联互通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现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日益聚焦于风险的管控、扶贫减贫及多边融资和框架,全球门户计划则致力于降低各国的准入壁垒。可以看到现在我们正在以一种非常快的速度为各国提供各种基础设施,我觉得这方面中欧正在趋同,欧洲也正在学习中国的这种特殊模式,可以说是为双方的合作创造了相应的契机。”
对外经贸大学德国经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欧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研究员史世伟观察的视角是“走出去”战略与中国企业在欧投资。他注意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中国对外投资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他预测,到2025年,中国在欧洲的直接投资还会增长。
除了“走出去”,史世伟认为“引进来”这几年也有发展,特别是绿地投资。欧洲国家在中国的投资2024年有很大的增长,而且主要是绿地投资,这些投资主要来自德国。因为德国“在中国为中国”的战略,德国在中国几大行业、机械制造、特别是汽车和化工都在中国有很大的投资。“直接投资是全球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以前国际合作主要是贸易,直接投资相对来讲比较弱,这些年以来,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共建‘一带一路’的发展,产业链合作、价值链融合方面使得投资越来越重要。”

本次国际会议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阿登纳基金会上海代表处和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主办方表示,举办中德论坛的主要目的是搭建一个对话平台,希望中国和欧洲的学者之间加强沟通、增信释疑。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会议还特别安排了中德年轻学者对话环节,希望让中欧之间的交流,尤其年轻学者之间开始建立一个紧密的网络。(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