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10月9日电(许婧)近日,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王苏“用声音和语言绘画”,为线上线下的上戏学生、附属中小学师生及其他各界语言艺术工作者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语言艺术探秘之旅。
作为上海戏剧学院教学活动的一个品牌,一场名为“寻找——语言艺术之美(三)”的公开课在上海戏剧学院端钧剧场举行。在这堂公开课上,王苏集一生教学与演艺的体验,引导全场师生与各界朋友一起共享语言艺术之美。

“文字传递思想,而特定的情感必须通过语气和语调来传递。”王苏以一句简单的“你说呀”为例,通过六种截然不同的语气节奏演绎,生动展现了六种不同的人物情绪。她指出,诵读的核心在于“诵情感、读画面”,其精髓可凝练为八个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
所谓绘声绘色,王苏的释义就是“通过声音这支笔,找出文字不同的密码,给文字画上不同的线条,穿上不同色彩的衣服,使文字从纸上立体起来,让文字灵动、飞翔、赋予生命。”而声情并茂,就是“在舞台上和人交流时,要注重声音色彩变化,用眼睛、眼神、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来帮助完成传递情感的任务。”
王苏向观众介绍了音量的大小、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力量的强弱、重音、停顿、语势、类比等声音绘画工具,并结合11个精选篇目,现场示范语言技巧的运用,她以《放学了》作为示范开篇,将音量、声调、语速、力度等技巧融入讲述,引导观众构建画面。《小河》则示范了如何通过时间跨度与“要想甜,加点盐”的技巧,展现人物跨越二十余年的深情怀念。演绎《瞳孔》时,她将眼神、表情、肢体与声音融合,通过“我”的瞳孔变化传递人生感悟,深深打动观众。
王苏强调,用声音和语言绘画就是“让文字形成一个又一个丰富的声音画面,让聆听者走进这个声音画面中来,去感受声音画面里的景、物、人、事,并且和声音画面里的人物一同去呼吸、一同去生活、一同去经历、同去成长、一同去感受,一同去想象,最后,让聆听者和朗诵者共同完成这篇作品的创作。”在《闭上我的眼睛》里,她将音乐视为另一位朗读者,并将音乐视作“甲方”,将自己视作“乙方”,双方相辅相成,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情感体验。在《青衣》中,她巧妙运用停顿,挖掘文字背后的情感,融入个人理解,跟随戏曲的韵律,细腻呈现了青衣筱燕秋在时代变迁中对艺术的执着与释然。在《月亮童话》里,她用不同语势构建出诗意、浪漫的童话画卷。在诵读《哄你睡觉》的时候,她则以轻拍入睡的想象和耳边细语的语气,将观众带入婴儿宁静的梦幻空间。
她还指出:“情感表达贵在分寸”。对于《青春万岁》的散文诵读,开场即要运用声音色彩与饱满情绪让青春气息扑面而来;《雨霖铃》通过“类比”等方法,细腻揭示诗词的意蕴。《那一声爹》运用情感递进与“呐喊”的爆发,震撼人心。
王苏以其“绘声绘色 声情并茂”的艺术表现力,传授了语言艺术理论与技巧,深刻展现了如何运用声音的色彩以及眼神、表情、肢体等语言手段,精准传递作品内涵与情感。舞台精心设计,背景都是一幅幅精美的油画,和诵读的声音完全融合在一起。

本次公开课现场座无虚席,各方观众近300人,线上直播吸引1.5万人观看,点赞量突破6万人次。观众反响强烈。坐在前排的上戏表演系同学认为“这堂课胜读十年书”;上戏附属中学的学生高二(7)班刘蔡羽宸说:“王苏老师的情感表达更让我心动。不管是娓娓道来的部分,还是带着些激情的台词,都没有一点‘稿件’的生硬,像真的是她自己的故事,特别真切。原来真正有力量的表达,从来不是靠嗓子使劲喊,而是源于心里的共情和沉淀,这份领悟对我来说太珍贵了。”他的同学廖泽楷说:“这已不是在念台词,而是将文字拆解成情绪的碎片,再一片片拼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老师朗诵不依赖外放的情绪,而是用最细微的动作、最准确的眼神,串联起角色的过往与当下。正如王苏老师曾说过的表演不是演‘情绪’,而是演‘人’的选择,在这一刻,这句话有了最具体的答案。”
上戏戏文系教授吴小钧观看后说:“这是一次非常生动的公开课,既显示了台词课的独特性,又体现了表演系‘声、台、形、表’四大课程内在整体性。其实,王苏教授这一教学法同样值得其他专业的借鉴,至少对于戏文系的剧本写作课来说颇为受益,人物语言的节奏、舞台外延的想象力等。尤其认同王苏教授关于音乐元素介入的见解。”周豹娣老师说:“王苏老师以极其深厚的声音艺术处理功底,为我们呈现了一堂艺术审美质量极高的公开课!于学生而言,这是真正的戏剧艺术教育的雨露!”李宁老师认为:“王苏教授的台词公开课教学,洋溢的生命热情与严谨的专业性,是艺术教育高等级的展示。由此荡开一想:真正言之有物、授之管用的课堂教学,是与教师的教学积累、人生阅历以及对所传授技艺的倾心热爱相关联的。学生得三生有幸,才能遇见好老师,学习真本事,形成终生之爱。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上课,上好课,这才是学校里天大的事!”
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的许多评委都来观摩,他们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应该让白玉兰参评者都来听这堂课。如果说戏曲表演者是“千斤说白四两唱”,那么王苏对语言艺术的探究成果,对戏曲演员无疑是一种启迪。

王苏的这堂公开课,是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得到了上海市教委文教办、市语委办的大力支持,由上海戏剧学院党委宣传部、品读工作室联合主办。(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