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10月13日电 (记者 许婧)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德关系年度报告2024-2025》(以下简称“报告”)近日在同济大学发布。该报告汇聚国内德国研究界权威专家的研究力量,围绕中德政治关系、中德经贸关系、中德全球治理合作、中德科技创新合作、中德教育与人文交流合作、中德地方与城市合作6大主题领域,系统深入地追踪中德关系的现状,并以此为契机,推动中德智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会上,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伍慧萍对报告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该报告主要聚焦2024年至2025年的最新发展情况,系统梳理中德两国在各领域双边关系的重要事件,全面总结双边关系中的整体特点,深度解读双边关系的机遇、挑战与趋势动向,在正视差异和分歧的同时,为中德两国进一步改善双边关系、深化各领域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出谋划策。
报告指出,中德关系对于发展中欧关系和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均具有全局意义和特殊价值。自正式建交50余年、尤其自2014年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德关系总体上保持稳健的发展势头。如今,中德关系已然进入调整期,延续合作与加剧竞争并行不悖,构成当前中德关系的主要特点。一方面,合作传统依旧延续。另一方面,竞争态势显著上升。
关于中德关系前景,报告提出,中德两国对于稳定和维护二战结束以来的国际秩序拥有基本共识。一方面,中德均坚定维护多边主义与国际合作。德国一贯坚持通过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而中国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反对阵营对抗,倡导以联合国宪章宗旨为准则的对话协商机制。另一方面,中德均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德国作为出口导向性经济体,开放度高,需要稳定的全球市场和良性的世界贸易环境,其经济增长与就业依赖全球分工与合作;而中国致力于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继推出便利中外人员往来的30天单方面免签政策之后,中方与欧洲议会决定同步全面取消对相互交往的限制。在大国博弈复杂动荡的时代,中德两国应当拉牢经济纽带,共同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冲突带来的消极影响,避免倒退到各自为营的封闭局面。
当天,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德国波恩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10余名专家学者分别围绕中德政治、经贸关系以及两国在全球治理、绿色创新、教育人文及地方与城市等方面的合作进行了交流发言,并对下一部报告的选题和内容提出了宝贵建议。(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