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10月16日电(许婧)面向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浪潮,上海财经大学应用统计硕士项目率先构建“AI+财经”产教融合育人体系,为全国各地输送优秀的“懂技术、精业务、通国际”的高端数据科学人才,成为我国统计学科专业学位改革的“上财样板”。
数字化与AI深度融合,构建前沿课程体系
面向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时代,本项目以“统计+AI+场景”为主线,培养具备扎实数理基础、精通智能技术、熟悉产业运作、拥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应用型统计人才。
在课程体系方面,从基础到应用层层递进,首先在基础层通过《统计学习》《统计理论与方法》《数据分析与统计建模》三门必修课夯实“数理+编程”底座,为“数据结构与算法”奠定基础,培养“左手数理、右手代码”的核心能力;其次在方法层围绕“AI+统计”构建技术工具箱,开设《金融随机分析》《贝叶斯网络与机器学习》《高频数据与量化交易》等课,结合应用场景真实数据,学生可调用学校海量计算资源;最后在应用层聚焦产业落地,由校企联合开发《商务决策模型》《健康管理中的智能数据分析》《大数据经济指数理论与应用》等课程,融入头部企业真实脱敏案例,实现“上课即上岗”的实践目标,贯通“场景+产业”最后一公里。
同时,依托学科研究新动态、行业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适时优化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融入新技术新业态环境下的前沿理论,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强化前沿和实践课程,加深跨学科交叉课程,打造 “业界论坛”、“案例分析”两门实践课程品牌,将案例教学充分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对于统计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产教融合与创新实践,构建全方位实践平台
本项目深知实践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因此积极构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项目与东方证券、国家统计局、上海市统计局等五十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其中,“数据诊所”作为本项目的创新实践平台,建立了Project,Workshop,Seminar系统的培训体系,使其掌握并行、分布式、GPU计算技能以及统计学习、深度学习建模方法等,为学生提供了从数据收集、处理到分析、可视化的全链条实践体验。通过参与实际数据项目的研发与实施,学生不仅掌握了先进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还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智能制造虚拟实验室”中,学生参与研发的光伏EL检测产品、电池片智能分选产品等在光伏行业批量落地,显著降低了企业成本并提高了生产效率。

同时本项目实习基地建设成效显著,获批上海市示范性实践基地,已逐步形成校内外同步推动、校企联合培养的较为全面的实践基地培养模式。以“统计+”系列活动为载体,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等。
此外,本项目构建了一支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业界专家组成的“双师型”导师队伍。校内导师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业界导师则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资源。双方共同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项目研究和论文撰写,确保学生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拥有出色的实践能力。

全球视野与跨文化交流,培养国际复合型人才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本项目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与波士顿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双方共同开设了数理金融和金融科技硕士项目,依托上海财经大学统计学科优势和波士顿大学国际顶尖平台,为学生提供国内外优质的教学资源,传授先进的数理统计和金融科技前沿知识,把学生打造成能将大数据统计处理和分析技术熟练的运用到金融科技、金融工程、量化交易、风险管理等各领域的统计+金融高端复合型人才,学生可获得两校的硕士学位证书及金融科技高级研究生证书,其中四门课程获得“互认学分”,就读学生可获部分的学费减免。学生在上财主要课程及在波士顿大学全部课程采用全英文授课,让学生从中西方不同学术视角出发,感受国际化课堂魅力,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上海财经大学应用统计硕士项目正以“数字新财经”为帆,以“AI+产教融合”为桨,以“国际化”为舵,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统计人才的航道上劈波斩浪,奋楫前行。未来,本项目将继续秉承创新与实践并重的理念,为社会输送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统计人才。(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