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10月20日电(郑莹莹)第十一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国际交流活动新近在闵行区大零号湾举办,与会嘉宾共话“绿色技术赋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宜居城市建设”,分享实践成果、梳理行动路径。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陈群期待本次交流分享能够推动形成更多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和实践方案。
“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活动发起人,上海科普教育基金会荣誉理事长左焕琛对活动历经十一载、在全社会播下绿色文明种子倍感欣慰。她指出,自然保护周今年在国际合作、形式创新、活动下沉、宣传联动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黄红期待各方分享见解,助力上海成为全球绿色技术创新“策源地”。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谭瑞琮表示,闵行区将以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为契机,吸纳专家智慧,将会议成果融入区域科技创新与生态发展的整体规划,推动绿色技术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教授、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朱美芳带来首场主旨演讲,重点介绍通过催化解聚实现塑料“从瓶到瓶”闭环再生的技术。
本次会议特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驻华代表马超德带来题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助力上海宜居城市建设”的主旨演讲。
全球化智库(CCG)国际研究员、北京亚太交流与合作基金会副主席梅里·马达沙希通过哥本哈根智能水管理、新加坡数字孪生模型、上海AI绿地规划等案例,展示了绿色技术如何有效协调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
随后,在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王小明的主持下,与会的政企学界人士结合各自工作领域,进行交流研讨,为城市绿色发展献计献策。(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