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2025亚洲期刊联盟年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
2025年10月21日 14:47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10月21日电(许婧)17日至20日,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举行2025亚洲期刊联盟年会(Asian Journals Network 2025 Conference)。

  本次年会由上海交通大学期刊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跨学科叙事研究中心、Frontiers of Narrative Studies编辑部与亚洲期刊联盟共同举办,以深化区域协作与强化学术共同体建设为目标,通过聚焦学科建设前沿问题、人工智能学术伦理、期刊数字化转型与出版生态,进一步推动亚洲人文学科在全球学术格局中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特聘教授、Frontiers of Narrative Studies主编尚必武,Kritika Kultura名誉主编Maria Luisa Torres Reyes,Kritika Kultura主编Vincenz Serrano、ANQ主编、复旦大学特聘教授Sandro Jung,Neohelicon主编、深圳大学特聘教授Péter Hajdu,The Explicator主编、深圳大学特聘教授Leonard Neidorf等来自亚洲五个国家和地区、十七所高校的二十余家期刊主编及负责人共襄盛会,就亚洲学术期刊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亚洲期刊联盟的建设进展与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交流与研讨。与会成员表示,将继续积极参与联盟各项活动,共同推动亚洲人文学科出版的可持续发展,并热切期待明年的2026年会在印度尼西亚顺利召开,开启亚洲学术共同体建设的新篇章。

  尚必武教授指出,学术期刊在促进跨文化对话、推动开放获取、完善同行评审机制及支持青年学者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希望本次会议能够通过期刊间的深入交流,推动亚洲期刊在数字化转型与跨域合作方面取得新进展,并产出更多促进亚洲人文社科学术发展的高水平成果。

  Kritika Kultura名誉主编Maria Luisa Torres Reyes致开幕辞,回顾了亚洲期刊联盟自创立以来的发展历程与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亚洲期刊联盟自2022年成立以来,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活动促进成员间的交流合作,提升人文学科期刊出版的整体能力建设,不断拓展联盟成员的范围。联盟未来将持续推动在不同地区举办年会,以加强各成员单位的联系与协作,推动亚洲人文出版领域的发展。

  Kritika Kultura主编Vincenz Serrano回顾了亚洲期刊联盟发展历史及往届亮点。他指出,联盟自成立以来,持续推动成员期刊在编辑理念、出版实践与学术交流方面的创新与协作。成员们共同提出了共享审稿人数据库、优化内部生产流程等建设性举措,并在完善评估体系、探索在线特约专栏等方面达成重要共识。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系列,各期刊主编与编辑深入交流经验与理念,进一步巩固了亚洲期刊间的学术纽带,彰显了区域性合作在促进人文社科学术发展的巨大潜力。

  世界格局日益复杂多变,亚洲经验在全球知识体系中愈显重要。当前,亚洲学术界正以本土经验为基础,通过学术研究、期刊联盟建设及多语种学术传播,积极推动平等协作与知识互鉴,促进思想资源与研究成果的共创与流动,逐步形成区别于西方中心话语的学术表达体系。通过强化区域期刊网络的互联互通,深化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对话,亚洲学术界致力于构建多元共生、相互赋能的学术共同体,为全球知识生产注入新的思想动力与文化视角。

  《外国文学研究》编辑、华中师范大学谢超博士作题为“The Construction of Eastern Discourse and the Mutu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Literatures”的报告。他表明,为应对学术前沿趋势,《外国文学研究》开设了多组专题栏目,鼓励中英双语投稿,推动对文学研究关键议题的深入讨论,有力增强了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话语中的声音。谢超重申该刊对亚洲期刊网络的承诺,期待通过加强亚洲期刊间的协作,提升亚洲知识体系的可见度,推动东西方学术的深度互通。

  Island Studies Journal主编、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苏娉作题为“Island Studies Journal: A Platform for Interdisciplinary Engagement”的报告。她指出,ISJ自创刊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多元、平等、包容的学术发展,苏娉认为,要实现学术出版真正的公平包容,仅靠编辑层意愿尚不足,整个学术体系亟需深度反思和变革,为全球各地学者提供平等、多元和充分的发声空间。

  Wacana: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of Indonesia执行编辑Regina Veronica Edijono作题为“Collaborating with Special Guest Editor”的报告。她表示,Wacana长期致力于建立跨国学术网络。通过与特邀主编合作,期刊不仅拓展了研究视野,而且为青年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成长平台。编辑团队始终坚持质量为本,力求在同行评审、主题策划及学术传播中保持开放与多元。Edijono感谢亚洲期刊联盟为期刊间合作提供的国际平台,并期待未来加强与亚洲同仁的持续交流。

  Mobility Humanities副主编、韩国建国大学副教授Jinhyoung Lee作题为“Developing a New Research Field”的报告。他指出Mobility Humanities期刊自2022年创刊以来,始终致力于围绕“移动性”相关的表征、想象与思辨,推动亚洲与全球南方学者在该领域的跨学科对话与合作。Lee表示,期刊、会议与学术网络正协同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学术共同体,共同应对全球学术环境的变迁。

  Kinaadman 副主编、棉兰老国立大学-伊利甘技术学院教授Elio Garcia作题为“Kinaadman and the Ethnoepics of Mindanao: Place, Niche, Identity”的报告。他指出,该刊在46年办刊历程中,始终致力于出版菲律宾南部土著社群的民族史诗,为国际学界奠定了研究该地区文学、历史与文化的文献基础。史诗文献的整理与出版不仅是期刊学术根基所在,更使其成为守护地方文化记忆、根源与认同的基石,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意义与历史文化价值。

  Poetika主编、加查马达大学教授Wening Udasmoro作题为“Barriers for Socio-Humanity Journals to Get Indexed by Scopus”的报告。她指出,目前全球学术生态中存在资源不均衡的状况;亚洲学术界应共同思考如何在现有体系中保持学术自主,构建更具包容性与多元性的知识生产模式。Poetika积极探索多项改革路径,扩大国际作者与审稿群体,支持区域内青年学者提升学术影响力。Udasmoro表示,Poetika在未来将与更多亚洲期刊协同发展,搭建平等互信的学术交流平台,共同推动亚洲学术网络的成长,形成以本土研究为基础、兼具全球影响力的学术话语体系。

  期刊不仅是成果发布的平台,更是引导学术风向、捍卫学术伦理、促进知识良性生态构建的关键行动者。未来人文学科的发展,将是在 “技术赋能”与“人文定位”、 “学科融合”与“深度根基”、 “全球视野”与“本土关怀”这几组核心张力之间进行持续且富有创造性的“边界协商”。唯有如此,人文学科才能在人工智能时代守住其自身的批判精神与价值内核,实现真正有意义的范式重构与可持续发展。

  Frontiers of Narrative Studies主编、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尚必武作题为“Leading Journal, Leading Research Directions”的演讲。他详细介绍了该刊物的学术定位、评审机制与发展目标,指出期刊不仅是研究成果的发布平台,更是推动学科创新、引导学术风向与维护学术伦理的重要力量。刊物长期关注叙事研究的前沿议题,并持续举办夏季叙事学会议与系列学术讲座,为国际学者提供思想交流与知识共创的平台。展望未来,期刊将继续深化对“叙事与人工智能”等新兴课题的探讨,推动人文学科在技术赋能的时代背景下实现范式重构。

  ANQ主编、复旦大学特聘教授Sandro Jung作题为“Interculturality and the Expansion of Journal Scope”的发言。他系统介绍了该刊的转型历程与发展成果,指出学术出版的转型应聚焦于知识范式的跨文化扩展与价值重塑。他强调,当代人文学科的发展依赖于全球协作与多元视角的融合,期刊应成为促进思想互译与文化共生的关键平台。通过东西方学者的持续对话,跨文化研究不仅丰富了文学批评的理论内涵,也推动了学术共同体对人文价值的再思考。面向人工智能时代,Jung表示ANQ未来将继续强化全球人文学科研究,推动中国学术话语向世界传播,并探索新时代文学教学等新议题,为全球文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The Explicator主编、深圳大学特聘教授Leonard Neidorf作题为“Disciplinarity”的发言,在详细介绍了该刊物悠久历史的同时,对当下学术界“交叉学科”趋势进行了批判性反思。Neidorf强调,真正具有价值的研究应立足于学科传统,与既有知识体系深度对话,回应真实问题,体现思想的连续性与方法论的自觉。他呼吁在范式重构的过程中,重申学科作为“活的传统”的意义,使人文学科在复杂的学术生态中保持深度、批判性与持续的创造力。

  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主编、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张琼惠作题为“Going Interdisciplinary: Concentric Then and Now”的发言。她介绍了该刊的历史传统与严谨流程,并指出跨学科研究已成为当代人文学科的重要趋势,期刊关注的特别议题包括文学与地理、东亚文学、新加坡文学以及环境与健康等领域。她强调,人文学科的范式重构,应在不断拓展研究疆域的同时,始终保持批判性与思想深度;同时,随着文学与其他学科进一步融合,评审机制也亟需建立新的标准。

  The Antoninus Journal执行编辑、圣多默大学助理教授Paula Nichole C. Bautista作题为“Publishing a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 The Case of an Emerging University Publication in the Philippines”的发言。该刊自创立之初就秉承“多学科”理念,不仅整合不同研究领域的批评实践,更是对知识生产模式与学术伦理的再思考。她指出,在数字化时代,编辑需在开放性与严谨性之间取得平衡;随着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于学术写作,如何制定有效的伦理规范、维护原创性与学术公正,成为新兴刊物的重要课题。Bautista呼吁通过持续的制度建设与跨学科协作,实现学术出版的可持续发展。

  New Techno-Humanities主编、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彭青龙作题为“New Techno-Humaniti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的发言。他指出,“新技术人文学”旨在回应科技变革对哲学、文学、历史等人文乃至社会学科的研究范式产生的深刻影响。期刊应在科学理性与人文批判之间保持动态平衡,既要探索数智时代文学研究的新路径,又要抵抗算法逻辑的侵蚀。彭青龙分享了学术期刊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多重挑战,指出唯有在不断的反思与交流中,人文学科才能在技术时代延展自身的思想深度与社会意义。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Forum for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浙江大学教授杨革新作题为“The Journal’s Responsibility and Commitment in the Era of AI”的发言。他介绍了这两本刊物如何致力于推动世界文学多样性与跨学科国际对话,并提升了中国人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杨革新指出,人工智能为学术出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风险,在这一范式转型的关键时刻,期刊应承担三项核心责任,即透明度、质量控制和伦理领导力。他呼吁加强区域协作,落实最佳实践,并制定未来五年的长远战略,构建一个由编辑、学者与机构共同参与的全球学术联盟,以推动伦理创新与出版透明。

  Poetika: An Online Journal of Philosophy主编、圣多默大学教授Paolo Adriatico Bolaños作题为“From Metrics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Academic Publishing Still Relevant?”的发言。他指出,当代学术出版在指标化评估体系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双重推动下,正面临深刻转型;这些转变为重新思考学术研究的价值与使命提供了契机。Bolaños强调,真正的学术活动应立足于批判与反思,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关键在于其应用能否体现伦理意识与公共责任。他呼吁编辑与学者共同探索,在技术革新与制度变革的时代,如何以开放而自觉的态度坚守学术理想,使出版成为推动知识自由、思想创新与人文价值持续生长的重要平台。

  在全球知识体系经历深刻变革与重构的关键时期,亚洲学术期刊肩负着凝聚区域智慧、深化文明互鉴、引领价值共识的重要使命。面对全球学术格局的重塑与知识公共性的新挑战,亚洲期刊联盟致力于坚守学术伦理底线,维护学术出版自主权,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平等、包容、可持续的区域知识创新体系。通过深化跨国协作、推动数字化转型、促进学术评价体系改革,联盟不断提升亚洲学术共同体在全球话语体系中的能见度与影响力,为建设公正、多元、互惠的人类知识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

  Neohelicon主编、深圳大学特聘教授Péter Hajdu作题为“The Challenges Neohelicon Faces in the 2020s”的发言,系统回顾期刊自1971年创刊以来的发展历程,并深入探讨当前学术出版所面临的出版挑战。他指出,Neohelicon自1996年由斯普林格出版社接手后,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编辑流程与出版模式也不断完善。该刊长期坚持多语言出版,积极探索维护学术多样性与促进跨语言对话的创新路径,多篇非英语论文展现出强大的学术影响力。Hajdu强调,学术出版应在回应学科热点与鼓励独立创新之间保持平衡,持续发表兼具学科深度与前瞻视野的高质量成果。

  Jurnal Filsafat (Wisdom) 编辑、印度尼西亚加查玛达大学教授Siti Murtiningsih与该校讲师兼期刊编辑Rona Utami作题为“Philosophy Journals in Indonesia: Small Spaces for Big Ideas”的发言,指出当前期刊在编辑与出版过程中仍面临若干挑战,例如部分稿件尚需进一步提升分析深度、作者需增强对格式规范的重视,以及在特定研究领域中寻找合适审稿人仍具一定难度。Murtiningsih与Utami表示,希望通过亚洲期刊联盟加强合作,共同促进哲学领域学术交流与知识传播,推动亚洲思想走向国际。

  Philosophia主编、圣多默大学教授Jove Jim S. Aguas作题为“The Ethics of Journal Publication: An Overview”的发言,强调出版伦理是学术研究的根本准则,也是维护科研诚信的重要基石。编辑作为学术诚信的第一道防线,应在发现失范行为时及时采取如更正、发布公开声明或撤稿等必要措施。针对近年来日益突出的署名权纠纷问题,Aguas呼吁全球学术界携手建立更加透明、公正与负责任的出版机制,共同培育以诚信为核心的学术文化,推动国际学术出版健康、可持续发展。

  Cross-Cultural Studies主编、韩国庆熙大学教授Alex Taek-Gwang Lee作题为“Reimagining Knowledge Practices: How Can Our Journal Contribute to Alternative Academic Systems?”的发言,指出学术期刊编辑在知识生产机制中承担着塑造学术信仰与价值观的关键角色。亚洲期刊联盟正以其实践探索,致力于构建“慢思考”的学术空间,鼓励对话性与关怀性的研究方式。Lee强调,编辑的使命不仅在于“生产更多知识”,更在于“创造思考的条件”,从而为建立更加多元、开放与包容的学术生态作出贡献。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主编、印度尼西亚圣那塔达玛大学助理教授Arina Isti’anah作题为“Publish or Perish? Academic Journals, Indonesian Government Targets, and Lecturers’ Dilemma”的发言,关注印尼学者与硕博研究生在当前高发表要求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她呼吁学界共同推动更为健康的学术生态,倡导以研究质量与社会价值为导向,建立公正透明的发表机制,并鼓励对各类研究成果给予平等、包容的评价体系,以激发学术创造力、促进知识持续发展。

  Philippine Studies: Historical and Ethnographic Viewpoints主编、菲律宾马尼拉雅典耀大学教授Michael Pante做题为“Impact of CHED Memo Requiring PH Grad Students to Publish in Academic Journals”的发言,探讨政府措施对学术生态的影响。他指出,菲律宾高教委要求硕博生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方可毕业的政策,体现了政府提升学术质量与国际可见度的积极意图,但在落实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学术研究的规律。Pante建议,通过完善学术支持机制与评估体系,能够更有效地实现政策初衷,推动研究质量的稳步提升。(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