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中国欧洲学会2025年年会暨“中欧关系50周年”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行
2025年10月24日 09:30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10月24日电(许婧)18日至19日,以“中欧关系50周年:回顾与展望”为主题的中国欧洲学会2025年年会在同济大学举行,来自外交部、商务部以及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欧洲研究机构的百余位从事欧洲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师生参会,围绕欧洲政治与社会、欧洲经济与法律、欧洲外交与安全、中欧关系、区域与国别五个主题展开研讨。

  中国欧洲学会荣誉会长周弘表示,历经50年的中欧关系已臻成熟,当前面临空前复杂的局面,全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导致利益格局重组,进而深刻影响了中欧关系的主题与互动方式。她呼吁学界研究应“重心下沉”,关注各领域真实互动,从文明互鉴的宏大视角审视中欧关系的厚重底蕴,提倡学界应利用新科技和方法研究真问题,避免陷入空泛讨论。

  中国德国友好协会会长、中国驻德国、奥地利前大使史明德指出,在中欧关系50年的新十字路口,欧洲正面临战后最严重的结构性危机,其地位与影响力持续下降。欧洲在对美依赖上越陷越深,其战略自主目前仅是空谈。未来中欧关系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欧洲能否正确认知中国、制定独立自主的对华战略,并摒弃“泛安全化”倾向。中欧之间需要更多交流与合作,而非怀疑和分裂。他提醒学界,面对变化的现实,研究需与时俱进。

  中国欧洲学会名誉会长伍贻康深情回顾了他与中国欧洲学会及欧洲研究事业近60年的深厚渊源。作为中国欧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亲历并参与了早期对欧洲经济与一体化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他结合自身学术生涯指出,欧洲一体化成败皆与地缘政治密切相关,其不断扩大在带来积极面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并对当前庞大欧盟能否有效推进一体化提出了深刻疑问,表示将继续与学界同仁一道,致力于欧洲研究事业。

  中国欧洲学会会长冯仲平表示,当前中欧关系正经历“历史性重构”,合作与斗争并存,未来仍面临诸多挑战。他提出一个关键论断:2025年可能因欧洲“正式告别后现代、迎接后美国”而成为继二战、冷战后的又一个“欧洲元年”。面对这一变局,他呼吁欧洲研究界肩负起责任,围绕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培明表示,在当前国际格局下,需思考如何在美国因素影响下智慧处理中欧关系,其中,加强中欧之间的民间交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他结合同济大学与欧洲高校建立的广泛合作伙伴网络,表示同济依托其深厚的对欧交流传统与新建的区域国别学博士点,有信心在欧洲研究领域持续深耕,为国家外交事业作出同济应有的贡献。

  外交部欧洲司副司长曹蕾、商务部欧洲司欧盟处副处长杨桢一作主旨演讲。当天下午,会议分5组展开讨论,80多位专家学者先后作交流发言。

 

 

  19日下午,“区域国别学视野下的欧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召开。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的近20名青年学者围绕德国及欧盟的经济安全与产业战略、数字治理与人工智能规制、绿色转型与能源供应链、政治生态与右翼民粹主义、对外政策与地缘战略,以及中欧在经贸、数据、气候等领域的合作与博弈等前沿议题,展开了深入学术交流研讨。知名学者对青年学者撰写的论文一一细致点评。

  中国欧洲学会2025年年会由中国欧洲学会、同济大学主办,同济大学德国与欧洲研究院、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上海欧洲学会承办,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德国研究》编辑部协办。(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