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孙宜学:数智化如何助力国际中文教育“零距离”?
2025年11月18日 19:46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18日电(记者 许婧)近日,以“创新引领 数智赋能——让中文零距离”为主题的2025世界中文大会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下,国际中文教育的创新路径与未来发展。 各国嘉宾分享了中文在其国家发展的生动实践,充分证明了中文在促进各国对华关系、增进人民友谊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何推动中文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数智化如何助力国际中文教育?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院长孙宜学以《数智化如何助力国际中文教育“零距离”》为题撰文,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以下为文章全文:

  2025年世界中文大会以“创新引领 数智赋能——让中文零距离”为主题,为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的今天,国际中文教育正面临师资短缺、资源不均、时空阻隔等现实挑战,而数智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打破这些壁垒、实现教育零距离提供了革命性解决方案。从教学资源的普惠共享到跨时空的文明对话,数智化正重塑国际中文教育的生态格局,让中文真正成为联通世界的桥梁。

  数智化破解资源供需矛盾,奠定零距离教育基础。长期以来,师资力量不足、水平参差不齐与教学资源匮乏,是制约国际中文教育普及的核心痛点,全球中文教师缺口巨大,部分地区教材陈旧、教学形式单一,难以满足当地学生的学习需求。2025世界中文大会发布的国际中文教育知识图谱,整合超38万语言节点,配合多模态语料库,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了标准化又具个性化的资源支撑。孔子学院数字资源库已汇聚超5000份精品资源,通过“孔院云”智慧中枢实现精准推送,根据区域资源需求,自动优化供给策略,让优质资源跨越山海,抵达教育需求最前沿。

  数智化创新教学交互模式,打通零距离沟通渠道。传统中文教学受限于时空边界,难以实现实时互动与个性化指导,而数智技术构建的“云-端-人”协同生态,让跨洲际教学成为常态。AI助教的广泛应用,让“统一施教”转向“因材施教”,学生可根据自身进度调整学习节奏,教师则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文化引导与思维启发。2025大会推出的自适应学习产品“HSK Go”,更以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让不同基础的学习者都能高效进阶,真正实现“随时随地学中文”。

  数智化重塑教师角色定位,强化零距离育人效能。数智化并非替代教师,而是推动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体验设计师、跨文化对话引导者”升华。这要求教师具备AI工具驾驭、教学数据分析、数字化社群运营等新能力,通过人机协同提升教学质量。“全球青年汉学家学术共同体”的成立,为中外教师搭建了数字教研平台,各国教育者可通过虚拟教研室开展联合备课、教学研讨,共享教学经验与文化感悟。实践表明,数智化正在构建全球中文教育者的命运共同体。教师借助数字工具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学习习惯,用本地化的语言案例与文化场景搭建沟通桥梁,让中文学习更具温度与亲和力。

  数智化拓展文明互鉴维度,升华零距离教育内涵。国际中文教育的核心使命是促进中外文明交流,数智化让文化传播更具沉浸感与感染力。中文域名的推广应用,使互联网空间成为中华文化展示窗口,全球用户从访问入口便感受到中文魅力;“汉字+非遗”融合模式将紫砂陶艺、书法等文化元素融入数字课程,加拿大汉学家通过AI技术诠释传统文化美学,让语言学习与文化体验深度融合。通过VR/AR技术可还原中国传统节日场景,借助直播平台开展跨文化主题活动,让学习者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真切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搭建起心灵相通的文明桥梁。

  2025世界中文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际中文教育正式迈入数智化转型的深水区。数智化打破了时空限制,让优质资源普惠共享;创新了教学模式,让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重塑了育人生态,让文明互鉴直达人心。未来,仍需坚持“平台统一、应用灵活”原则,兼顾不同地区网络环境差异,推动技术创新与教学需求深度契合;持续加强数字资源本土化建设,让中文教育既保持文化内核,又贴合当地实际;注重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培养兼具技术能力与人文情怀的教育人才。以数智化为翼,国际中文教育必将跨越山海阻隔,让语言成为文明互鉴的纽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持久动力,真正实现“让中文零距离”的美好愿景。(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