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三年 上海青浦生态品质和创新动能不断提升
2022年11月16日 10:56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1116日电(记者 缪璐)作为进博会主会场所在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要战略叠加区,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成立三周年之际,上海青浦区晒出“成绩单”。

       青浦区地处上海最西端,是上海唯一一个和江苏、浙江都接壤的行政区,背靠虹桥枢纽、面向长三角广阔腹地。三年来,青浦区聚焦“一田三新”,探索实现“两个率先”新路径,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进一步展现示范区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加快推进重大战略任务落地见效,持续推动示范区建设跑出加速度、提升活跃度、增强感受度。

      在一体化制度创新方面,青浦聚焦示范区的核心使命,深耕“试验田”,围绕“8+1+2”重点领域,协同推进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

       推动生态一体治理先行先试。深化联合河湖长制,设立首个示范区青年河湖长工作站,推进跨界水体联保共治工作向纵深开展。青浦金泽水库和嘉善长白荡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优化调整工作取得成果。强化生态环境管理“三统一”,积极推进环评制度改革,完成示范区首例环评和排污许可“两证合一”行政审批,33条段105公里跨界河湖“三统一”协同治理获评全国法治示范创建。

       推动要素全域流动先行先试。颁发首张跨区域家庭式“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深化推进示范区职称联合评审、专业人才资格和继续教育学时互认等工作。持续拓展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首次以数字人民币兑付企业人才补贴奖励,推动建设跨区域联动的数字人民币支付体系。

       推动公共服务融合先行先试。实施“一网通办、青浦好办”与示范区“跨省通办”深度融合,先行试点“出生一件事”、住房公积金异地租赁提取等民生高频事项跨省通办,推行34个“免申即享”惠企利民事项,累计上线30项“好办快办”、66项“智能办”,实现减时间92.27%。依托“跨域协同互认中心”完成医学检验互认超1万项次,信用数据年均交换超30万条,436项跨省通办事项惠及三地万家。

       推动构建人才协同先行先试。创建长三角(青浦)国际人才港、长三角留学人员创业园、长三角人力资源产业园等“一港两园”;深入推进高端人才联招、人才载体联建、高端人才联评的人才协同工作机制,优化完善一体化示范区内外国人“工作、居留单一窗口”建设。

       在“一厅一片”重点区域建设方面,青浦聚焦示范区核心,推进水乡客厅开发建设。水乡客厅是位于沪苏浙交界处,依托长三角原点,由两省一市共同打造的功能样板区域,我们正按照“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地、跨界融合创新引领的展示区、世界级水乡人居典范的引领区”愿景,围绕“一年搭框架、三年出形象、五年基本建成”的目标,青吴嘉三地与示范区执委会携手,推动水乡客厅从规划阶段进入到实质性建设阶段,从城市设计方案蓝图落到了示范区这片热土上。

       聚焦示范区创新绿核,推动西岑科创中心开发建设。青浦西岑科创中心重点推进华为研发中心建设,加快打造创新社区。占地2400亩的华为研发中心年内8个组团将全部实现结构封顶,芯片研发、数字能源等重点功能板块加快导入,建成后将成为华为全球最大的科技研发中心之一。西岑科创中心控详规9月份获批复,总投资400亿元的西岑科创园区(即西岑科创中心西片区)正式启动,聚焦“一园九岛三组团”建设面向未来的世界级“水乡智岛”。将成为推动示范区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将打造充满活力的示范区创新组团,构建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系统。

       在重大项目推进方面,青浦聚焦互联互通、生态环保、产业创新、数字经济、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为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互联互通布局完善。加快推进沪苏湖铁路,上海轨交17号线、2号线、13号线西延伸,打造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网络;全长49公里、总投资450亿元的示范区城际线于713日在沪苏浙同步举办开工仪式,将成为链接青浦和长三角的核心干线,“轨道上的示范区”轮廓已经初步显现;外青松公路提升工程顺利开工,持续推动10条省际断头路打通,全面提升青浦对外辐射能级。

       生态品质持续提升。获评上海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率先创建国家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累计实施103公里中小河道整治、442万平方米雨污混接改造,水质优良率从2019年的82%提高至95%。淀山湖一期、蓝色珠链一期岸线贯通工程正在构建250万平方米环湖生态湿地,元荡23.9公里岸线将实现全线贯通,蓝绿空间占比提高至66%。完成青松生态走廊等6条(片)市级重点生态廊道建设。与良壤深度合作,在青西郊野公园内打造高品质人文度假酒店。西岑水质净化厂开工建设,将复合打造“水生态博物馆”。

       创新发展动能集聚。复旦大学青浦校区和国际融合创新中心正式落户,将与华为共建新工科融合创新中心,打造一系列产学研融合创新平台,联手打造没有围墙的大学。复旦大学联动布局人工智能、微纳电子、信息通信3大创新学院,同济大学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打造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示范区建设实现联动发展,推动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全社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21%,累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42家世界500强企业、32家上市公司、50家院士专家工作站、58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汇聚起示范区协同创新的强劲洪流。

       数字经济迸发活力。“长三角数字干线”建设正式启动,发布规划纲要和行动方案。“1条干线、5大支柱、10个基座、3条拓展带”竞相迸发,联合吴江嘉善打造“数字三体”;全国算力网络长三角枢纽3个大数据中心形成算力支柱,上海数据集团落户开启数据运营新蓝海,北斗创新园、数字物流装备港等5个市级以上园区和海思、华为数字能源、云门数字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加快集聚,数字经济规模超1200亿元,绿色金融基金规模突破1800亿元;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时尚消费等8个百亿级产业平台加快培育千亿集群。

       公共服务持续优化。加强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制度衔接,高标准推动示范区共建共享公共服务第三批项目清单落地。青浦优质的公共资源正加快辐射示范区全域。新增世外、兰生等优质学校23所,普惠性托育点全覆盖,与上海师范大学联手打造全国领先的基础教育集团。医疗机构床位增长40%,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青浦分院(红房子医院)运营在即,中山医院正打造全国医学中心重要平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疫情期间,长三角(上海)智慧互联网医院的线上复诊配药、一键续方等便民服务备受好评,处方量达到41.15万张,示范区医保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机制有效实施,群众就医便利度有效提升。养老机构床位增加30%,新建日间照料、社区助餐等各类为老场所102个。全面推进11个“城中村”,进一步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为推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探索新路。

       作为属地政府,青浦区代表上海参与示范区建设工作,全面做好示范区执委会在青浦办公的各项保障。为执委会日常工作推进、后勤保障等提供全方位支持,在示范区各类重大会议活动筹备、规划方案编制上给予全方位配合,全面体现青浦担当。在示范区这片热火朝天的建设热土上,青浦区也积极对接示范区开发者联盟和各类市场主体,全力扩大示范区建设“朋友圈”,持续推动更多优质企业、院校机构落地和高端人才落户青浦。在“上海之门”和长三角地理中心的基础上,推动青浦进一步走向长三角战略重心和功能核心,加快新时代幸福青浦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枢纽门户建设进程。(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缪露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