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5月10日电(娄瀚锟 李秋莹)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胃肠道肿瘤如同隐匿的“健康杀手”,悄然威胁着我们的生命质量。从其高发的态势,到筛查手段的多样选择;从依据自身状况的肠道保护策略,到日常饮食的点滴注意事项;从胃肠镜检查的时机把握,到先进MDT诊疗模式带来的治疗新希望,每一个环节都紧密关联着我们的胃肠健康。日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主治医师季林华接受采访,深入探讨胃肠道肿瘤防治的诸多关键问题。
问:胃肠道肿瘤的发病率情况如何? 答: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上海每年新发癌症病例9.29万例,发病率为625/10万,发病前三位的癌症依次为肺癌、大肠癌和甲状腺癌。2023年《柳叶刀》杂志发布的全球癌症负担报告显示,30岁以下人群大肠癌发病率在过去10年间飙升了142%,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恶性肿瘤。
问:目前胃肠道肿瘤筛查有哪些手段或方法?
答:对于40岁以上普通人群,可以进行胃肠镜检查,但胃镜不一定每年都做,若没问题,两三年以上做一次即可;肠镜则要根据个人情况,有些人可能五年或十年以上做一次。高危人群如有胃肠道恶性肿瘤家族史(包括食管癌等)者,胃肠镜检查非常必要,可能20岁、30岁就要查,若查出来有息肉或溃疡,需及时治疗。
通过血液、大便和内镜检查可进行消化道肿瘤筛查。特殊状态下或出现特殊不舒服时,可能会加做B超或CT,以更好地检测消化道问题。
问:如何根据自身情况保护胃肠道? 答:饮食应根据个人体质和当地传统、生活习惯来,不能过度改变,否则身体会不适应。例如,四川人习惯吃辣,但上海人可能就受不了太辣的食物,吃微辣都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喝茶、喝咖啡也有讲究,浓茶、太浓的绿茶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喝茶也有季节性,如清明时节适合喝明前绿茶,红茶适合冬天;喝咖啡要根据个人口感,但要新鲜,过期或冲泡时间久的咖啡就没有功效了。喝酒也一样,红酒虽对身体有一定好处,但过量饮用也有害。
问:日常饮食中需要注意什么? 日常饮食应遵循膳食指南的金字塔比例,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肉类的比重都有规范。东西要新鲜,隔夜食物会增加胃肠道负担。腌制食品要少吃,它是胃肠道恶性肿瘤的高危因素,预制菜通常没有自家做的菜新鲜。食材应通过正规途径在正规商场购买,比便宜、过期或保存时间久的食材更新鲜。用新鲜食材,采用良好的工序和烹饪过程,有助于保护胃肠道。
问:什么时候应该去做胃肠镜检查? 答:若出现胃一直不舒服、打饱嗝、吃饭不饱、饭后胃痛、大便不规律、形状改变、伴有出血、排便困难或经常肚子咕咕叫等情况,可能是消化道功能紊乱或存在器质性问题,如溃疡、炎症、息肉或肿瘤,此时消化道习性发生变化,或出现饮食不规律和临床症状,建议做胃肠镜检查。
问:仁济医院如何开展胃肠道肿瘤MDT,它对患者治疗效果有什么影响? 答:多学科协作治疗(MDT)是仁济医院肿瘤中心的一大特色,也是当前恶性肿瘤治疗的最佳模式之一。MDT模式通过集合肿瘤内科、肿瘤外科、放疗科、消化科、放射科、病理科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形成固定的工作组,针对胃癌患者进行定期、定时的临床讨论会议。这一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单学科诊疗的局限性,还实现了各学科之间的无缝对接和资源共享,从而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在医院,胃癌MDT团队由包括胃肠外科专家教授在内的众多权威专家组成。他们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对胃癌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分期、病理学诊断等多个方面。通过多学科的综合讨论,团队能够更准确地判断胃癌的分期,制定出包括手术治疗、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自2014年医院胃癌MDT团队成立以来,已为数以千计的胃癌患者提供了高质量的诊疗服务。团队在胃癌的规范化诊治、微创手术治疗、晚期胃癌的综合治疗以及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疗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MDT模式的实施,大力促进了多学科之间的紧密合作,为患者提供综合性的诊疗方案。该模式的建立,将进一步提高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同时缩短患者的治疗周期。(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