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体育,应是一种“生命的协调能力”
2025年09月10日 16:54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10日电(缪璐 蒋清韵)体育,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紧密地与个体生命质量、教育理念变革和城市生活形态交织在一起。当我们谈论体育时,已不再仅限于竞技成绩或锻炼身体,它更关乎一个社会如何理解成长、如何定义健康、如何面对闲暇。也正是如此,“体教融合”这一理念逐渐从政策表述走向公众视野,但其落实仍面临深层挑战:资源分配不均、跨领域协同不足、价值认知差异以及可持续模式的缺失。

  在这一背景下,真正将理念转化为实践的行动者尤为值得关注。邓浩,一位长期致力于体育赛事运营与体教融合实践的专业人士,近年来通过多个实体项目的运作,试图回应这些结构性难题。尤其是2023年他参与承办的“中国(北戴河)体育康养节”,尝试以“体育+康养+文旅”的多元融合模式,为体教融合提供了一种跨领域、跨年龄的创新样本。

  记者:我们注意到,“体教融合”目前已成为一个高频词,但在落地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障碍。在您看来,这些障碍的本质是什么?

  邓浩:我认为最核心的问题并不在于“体育”或“教育”任何一个单一系统内部,而在于它们之间缺乏制度性的对话机制。体育系统擅长输出专业内容,但容易忽视教育节奏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系统长于规范化和普及,但对体育的文化属性、社会属性开发不足。此外,社会层面仍普遍将体育窄化为“体能训练”或“竞赛争冠”,忽略了其在人格塑造、情绪管理、团队协作甚至公共意识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这些认知局限,才是体教融合难以走向深处的根本制约。

  记者:北戴河体育康养节被不少人视为一次比较成功的跨界实践。您在其中是如何处理不同资源、不同诉求之间的张力的?

  邓浩:这个项目确实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我们并没有把自己仅仅看作一个“活动执行方”,而是努力成为资源翻译者和场景设计者。比如在针对青少年体育教育板块,我们没有简单设置竞赛环节,而是与心理学教师、康复师、户外指导员共同开发了一系列“非标准体育项目”,如团队障碍挑战、运动心理沙盘、家庭协作任务等。这些项目不强调个人成绩,而是关注参与者的情绪变化、家庭互动质量、个体努力程度等软性指标。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在用体育做媒介,传递的却是教育理念和健康观念。

  记者:目前许多体教融合项目仍严重依赖政府购买或短期活动,缺乏可持续性。您如何看待项目化运作与常态化机制之间的关系?

  邓浩:的确,节庆式、项目化的活动容易“见亮点”,但很难“留根基”。理想的体教融合应当实现从“活动”到“生态”的转变。这需要三类支撑:一是课程化,将体育融合内容纳入正式或非正式教育序列,形成持续的学习路径;二是社区化,让体育回到日常生活场景,社区体育俱乐部、校园开放日、家庭体育工作坊等都是有效的载体;三是数据化,通过健康档案、运动记录、效果反馈让参与者看到变化、获得激励,形成正向循环。最终我们要做的,是让体育成为空气一样的存在,不再依赖“项目”才能被看见。

  记者:在商业化与公益性的平衡方面,您有什么样的思考?

  邓浩:纯公益难以持续,纯商业容易变形。关键在于能否找到社会价值与市场机制的契合点。比如说,青少年体育培训如果仅以竞技成绩为卖点,会加剧焦虑;但如果完全免费,又难以保障专业性和服务品质。我们更倾向于采用“分层供给”模式:基础性的体育公共服务由政府托底;个性化、进阶性的需求,可以由社会机构以可承受的价格提供服务;而高端、专业化选项则交给市场。不同层次之间可以转化、互补,而不是彼此割裂。

  记者:面向未来,您认为哪些力量将推动体教融合真正走向深化?

  邓浩:除了政策持续鼓励之外,我认为会有三股重要的推动力:一是来自家庭的觉醒——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意识到,体育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工具和健康投资;二是技术的力量——可穿戴设备、运动数据分析等让体育效果变得可衡量、可反馈;三是跨界人才的出现——既懂体育专业技能,又掌握教育方法、公共管理或商业运营的复合型人士,将成为打破行业壁垒的关键。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您个人对“体育”这个词的理解,是否在这些年的实践中发生了变化?

  邓浩:是的,有很大的变化。我曾经认为体育是关于胜利、竞争和极限的,但现在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种“生命的协调能力”——如何控制身体、如何理解规则、如何面对失败、如何与他人相处。体育的本质是教育,是生活,甚至是一种社会治理方式。我们不需要那么多冠军,但我们需要无数个享受运动、理解团队、尊重规则的普通人。这才是体教融合最终极的目标。(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