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从祷告到止痛药:我们如何应对疼痛?
2023年11月30日 20:06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30日电(李秋莹)我们每个人都曾为疼痛所扰:从牙痛、头痛、胃痛、痛风、痛经、肌肉酸痛,到心理与精神上的痛苦,我们都试图寻找各种语言来描述疼痛。而在如今这个充斥着积极心理学、保健品与镇痛药物的时代,痛苦被看作虚弱的象征,会妨碍我们“顺滑地”展开日常工作与生活,因而是需要被掩盖和克服的东西。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在《妥协社会》中说:“如今,痛苦被剥夺了所有表达的机会,它被判缄默。”

  其实,人们对待疼痛的态度并非素来如此,痛苦也具有积极的功能。那么,历史上人们是如何认识和应对疼痛的呢?又有哪些因素改变了我们对疼痛的认知?光启书局最近出版了著名历史学家乔安娜·伯克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疼痛的故事》,从医疗、文化、法律、教育等领域的大量史料入手,讲述了一部跨越三百年的疼痛文化史,颠覆了对疼痛的传统理解,为认识和研究疼痛提供了全新的阐释框架,也让我们反思应该如何对待自己和周围人的痛苦。

  打破对疼痛的惯常认知,提供理解疼痛的新方法

  在18、19世纪,人们曾经相信痛苦具有特定的积极功能,它是来自上帝或者大自然的信息,经受疼痛的试炼可以让人的精神更加完美,让有罪者得到救赎,让灵魂获得提升。“今生受苦,来生不受苦”,对痛苦的忍受是必须的。直到20世纪,痛苦才开始被视为一种需要不断对抗、克服的“恶”。我们对待疼痛的态度为什么会产生变化呢?

  乔安娜指出,疼痛并不简单的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事件类型,是“我们命名与感知一个事件、一种感觉的方式,而不是事件或感觉本身。”它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被感受、见证和塑造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生理感官、情绪状态、认知信念,以及在不同社区里的关系定位都会影响我们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达。例如在战场上受伤的士兵可能会感受到英雄般的成就感,也会因为终于可以离开战场,在医院休息而松了口气;但对在车祸一类意外事件中受伤的人而言,这一苦难的开始可能令人感到命运的不公;忍受分娩疼痛的产妇可能因为期待孩子的到来而满怀欣喜与骄傲;有坚定严格的宗教信仰的患者则在疼痛中感到天父与他同在……

  我们赋予疼痛不同的意义,也寻找各种形象的隐喻来描述它、命名它:尼采给自己的疼痛取了个名字叫“狗”;有患者主诉疼痛仿佛“电流正在劈开身体”“脊髓里有蒸汽在沸腾”“大象在踢我肋骨”“一窝蛇在屁股里扭动”…… 而对疼痛的“命名”又会影响身体的回应。作者指出,身体是活跃的媒介,可以创造疼痛事件,反过来也可以被疼痛事件所塑造。她在书中以20世纪50年代的一位癌症患者为例,他披甲戴盔,准备同险恶的敌人作战,通过将“文化隐喻的意象注入”身体,感觉到“内在话语的力量”;而当代医学研究也已证明,情绪痛苦也会激活处理身体疼痛的大脑中枢。

  乔安娜一改过去将疼痛实体化的观念,通过“将疼痛作为事件”,她呈现出疼痛复杂的历史性和变动性,证明了身体与心灵无法分割、相互纠缠;而疼痛同时也具有社会性。

  疼痛并不“公平”,同情与镇痛的分配发人深省

  那么,为什么在遭受类似的疼痛时,有些人叫苦不迭并获得同情,有些人却只是默默忍耐?是否有人对疼痛天生敏感,有些人则特别耐疼?作者指出,疼痛作为一种具有社会性的事件,是政治实践,权力关系影响着人们的同情乃至止痛药的分配,有些人甚至被剥夺了喊疼的声音。

  慢性和急性疼痛都可能是经济剥夺的结果,例如从事具有危险性的工作、缺乏医疗保险,一些贫困地区的药店未能储备最有效的镇痛剂等;它们也可能是导致贫困的原因,因为疾患而失业,或者支付高额治疗费用等,如美剧《成瘾剂量》就讲述了因为没有合理监管,一些止痛药滥用导致不计其数的患者上瘾,为了获得止痛药,一些患者不得不走上流离失所乃至犯罪的道路。

  性别政治也与疼痛密不可分,例如男孩们往往被教育要有“阳刚之气”不能轻易表达疼痛,而另一方面,女性虽然通常被视为脆弱、敏感的一方,却可能更善于忍耐。族裔和阶层也是影响是否能获得同情与镇痛治疗的关键因素。传统的英美文化中经常有对有色人种的刻板印象,认为黑人感官迟钝,更能忍耐疼痛,这为他们进一步剥削黑奴提供了理由。这一根深蒂固的歧视观念不仅导致黑人在遭受疾病折磨时得不到应有的医治,而且黑人产妇在分娩时也更少用到产钳和缓解疼痛的方式。另外,上世纪90年代的一个镇痛调查显示,拉美裔得不到止痛药的可能性是非拉美裔白人的两倍,而依赖低收入家庭医疗保险的女性分娩时可能用不起硬膜外麻醉……这一类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不胜枚举。

  作者将疼痛视为公共的“事件类型”,提醒我们去关注疼痛背后的政治架构,探索是哪些话语、制度、法律影响了我们对疼痛的应对方式,也让我反思应该如何更平等地对待他人的疾痛。

  作者曾荣获多项历史学大奖,光启情感史名作汇聚

  本书作者乔安娜·伯克出生于新西兰,是英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伦敦大学历史教授,英国科学院院士。她长期关注边缘人群的生存状态,出版了包括《伤痕累累的世界:军事暴力和战争游戏如何侵袭我们的生活》《爱上动物》《恐惧:一部文化史》《战争与艺术:现代冲突视觉史》等15部著作,发表学术文章120余篇。其作品已被翻译成中文、俄文、西班牙文、加泰罗尼亚文、意大利文、葡萄牙文、捷克文、土耳其文和希腊文,她曾获沃尔夫森历史奖(Wolfson History Prize)、弗兰克尔奖(The Fraenkel Prize)等多种重要奖项及头衔。

  《疼痛的故事》收入光启书局的情感史丛书,该丛书为目前国内首个系统引荐情感史研究的丛书,由北京大学历史系长江讲座教授、美国新泽西州罗文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晴佳主编,挑选情感史领域最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与前沿探索,它们带来方法论上的革新,甚或颠覆原有的历史叙事。该丛书已出版《情感学习: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一种,后续还将陆续出版威廉·雷迪《制造浪漫爱情》、芭芭拉·H。罗森宛恩《关于爱的五种幻想》、乌特·弗雷弗特《为荣誉而战:资产阶级决斗史》、彼得·斯特恩斯的《愤怒:一部情绪控制的历史》《羞耻简史》等。

  除了希望助益于国内学界,尤其是历史学界推动和拓展这一历史研究的新兴潮流,光启的情感史系列也选取与大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议题,涉及心理、文学、教育、律法、医疗等诸多领域,了解各种情感的历史也能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情绪与感受。正如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副院长丛亚丽指出的,疼痛也是医学伦理学和人类学等学科关注的重要议题,《疼痛的故事》从各种视角展示了不同文化对它的理解,让读者可以充分理解疼痛如何贯通于生理、情感、理智和宗教等领域。希望这一跨学科的研究,也能引起相关领域工作者的兴趣,为医疗、镇痛的政策探索提供有益的参考。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