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10月7日电 (记者 王笈)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上海民族乐团于国庆假期精心推出两台原创佳作——《云之上——让听觉从东方出发》和《国乐咏中华》。

10月6日、7日,上海民族乐团原创音乐现场《云之上——让听觉从东方出发》“回归”1862时尚艺术中心,阐释自然灵动、简约素朴的东方美学。演出打破传统常规音乐会的听视觉局限,构筑别具一格的多重声场——演奏家们围坐一圈,相同声部并不相邻,而歌者在远方吟唱,遥相呼应;观众环绕舞台而坐,与演奏家们咫尺之遥,开启一场多维复合的时空对话,坐在不同方位都能体验到听觉和视觉上不一样的美。
今年,乐团对作品升级再打磨,拓展剧场二层演艺空间,在原13位国乐演奏家、1位手风琴演奏家和6位歌者的基础上,特别引入6位中国大鼓演奏家和8位童声合唱,形成上下互动、远近交织的多重立体声效,呈现更丰富饱满的视听效果。“生于天地,自然始终是中国艺术家永恒的创作主题与灵感源泉,”乐团笛子声部首席金锴说,“云之上并非所见即所得的地方,是中国人心目中无形的理想之境,是诗意的栖居之所,是对传统人文精神的当代探索。”

如果说《云之上》是对国乐创新之路的一次大胆探索和实践,那么《国乐咏中华》则是对中华文明的深情咏叹。作为“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上海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之一,《国乐咏中华》原创音乐会1日奏响于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从中华文明中汲取艺术灵感,发挥当代民乐开放包容的艺术特质,在民族音乐的多元呈现中,感受古老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内力。
音乐会分为五个乐章。首章《大春秋》表达中华文明的厚重和灿烂;贰章《醉山水》诉说中华艺术中大乐和同、山水与共的美学精神;叁章《纳百川》,伽倻琴、冬不拉、彝族四弦琴、芦笙、萨塔尔、弦子、马头琴等十余种不同民族的特色乐器轮番上阵,彰显中华民族宽广的胸襟和视野;肆章《天行健》,竹笛、二胡、琵琶三组双重协奏曲展现中华民族的刚毅坚卓、生生不息;伍章《咏中华》表达对中华文明的敬意。(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