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26日电(记者 陈静)记者26日获悉,中国多次专家携手取得“曲美替尼治疗早期颅外动静脉畸形: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单臂试点研究”成果在《美国皮肤科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发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九院)介入科范新东主任医师团队携手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专家共同取得的成果提出,对于早期动静脉畸形予以曲美替尼有效干预,可以将治疗窗口大大提前,有效避免了这一类严重疾病的后续的发生与发展。

与此同时,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波士顿儿童医院、斯坦福医学中心、加拿大多伦多医学中心、欧洲布鲁塞尔比利时鲁汶大学,全世界先进的血管畸形中心对曲美替尼治疗颅外动静脉畸形的研究均在同时开展。范新东团队此项临床研究,是首个完成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该研究结果将有效改良、优化现有颅外动静脉畸形治疗体系,进而改变指南。
颅外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是由于血管发育过程中基因突变所造成的动-静脉直接“短路”形成的高流速血管畸形,其发病率低,但同时也是血管畸形中最凶险和难治的类型,其早期以红胎记形式展现,极易被误诊为“葡萄酒色斑”;随着时间进展,进而缺血性溃疡、坏死,甚至出现感染、心衰等因素致死,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美国外科学会将其列为外科的三十个未解决的“现代问题”之一。因此,对于早期颅外动静脉畸形的筛查以及干预,尤为关键。
九院介入科范新东团队,在2020年末予以曲美替尼治疗动静脉畸形项目立项,建立颅外动静脉畸形患者队列,2020-2022年使用皮肤镜诊断方法,建立算法预测,从红胎记中筛查早期动静脉畸形,使得早期动静脉畸形诊断时间窗予以提前。相关成果于2022年皮肤科顶刊JAAD予以发表“鉴别葡萄酒色斑、动静脉畸形和毛细血管畸形 - 动静脉畸形综合征的皮肤镜特征:早期检测潜在的高流量血管畸形”。对于早期动静脉畸形患儿予以基因分型、口服曲美替尼靶向药物干预,在经过长达12个月临床随访观测后可见:平均红胎记红色去除率(病损变白)53.5%,皮肤温度下降近1°C,峰值动脉血流速度下降74%,50%的患者实现超过50%的血管阻断。在患者人群中,携带体细胞KRAS/MAP2K1突变的患者临床改善程度优于携带RASA1/EPHB4种系突变的患者,曲美替尼耐受性良好,大多数不良事件为1/2级。
对于本次临床药物治疗,国际同行予以高度评价。现在,对于动静脉畸形的靶向治疗已经逐步应用于临床,对于早期预测以及早期干预这样的诊断窗、治疗窗的提前,这样的研究将大大增进对于动静脉畸形这一复杂血管畸形的诊疗以及推进,使得在国际指南的优化中,留下中国医生学者的足迹。(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李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