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1日电(记者 陈静)2025年全国药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将于于9月1日至7日举办,主题为“药品安全 监管为民”,旨在展示药品监管改革成效,提升公众安全用药意识。

当 “患者” 身份切换为 “监管员”,会解锁怎样的体验?记者1日获悉,一群新闻晨报小记者跳出常规视角,化身 “小小监管员”,跟随普陀区长寿市场监管所的监管干部,走进普陀区眼病牙病防治所,沉浸式体验药品与医疗器械的安全监管工作,近距离感受医疗领域 “安全防线” 的构建细节。
首站药库:严循标准,守护药品 “储存安全”
体验之旅的第一站,是医院的药库。药库里,“待验区”“合格区”“不合格区”标识清晰,各类药品按照规定分类存放,整齐有序。
“药品储存对环境要求很高,温度、湿度都得严格把控。”市场监管干部一边介绍,一边示意小记者们查看环境监测设备。屏幕上显示,药库当前温度为 19℃,湿度为 65%,均在合规范围内。

不仅如此,部分有温度要求的药品还享受 “专属待遇”—— 被妥善存放在专用冷藏柜中,通过温度控制,保障药效,比如眼科中常用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
“原来药品存放不是简单堆放在一起,每一个细节都是为了确保用药安全!” 一名小记者一边在《医疗机构药品行政检查记录表》上做记录,一边发出感慨,对 “药品安全从储存开始” 有了直观认知。
口腔科诊室:亲验操作 核查器械 “合规资质”
离开药库,小记者们来到口腔科诊室,这里的体验不仅有 “观察”,更有 “动手”。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大家亲身参与了牙齿取模的全过程:先将藻酸盐材料搅拌成糊状,小心装进模具后扣压在牙齿上,制作出牙齿的 “阴模”;随后将石膏糊缓缓倒入阴模中,等待凝固后翻制成 “阳模”。

“这个牙模能帮助医生更清楚地了解牙齿情况,太神奇了!” 刚完成取模的小记者看着自己的牙模,兴奋地说道。而在体验过后,监管工作随即展开。市场监管干部向小记者们科普:“口腔科里的诊疗床、洁牙机、矫治器械及辅助设备,甚至大家就诊时铺的一次性医用垫单,还有小小的牙镜,都属于医疗器械,必须接受定期检查。”
“牙痒痒” 组的小记者们立刻行动,将目光聚焦在口腔内成像 X 射线机上。大家对照检查清单,逐一核对设备铭牌,它有合规的注册证编号、技术要求编号和序列号,且在有效期内,检查结论为合格。
眼科诊室:细致排查,筑牢器械 “使用防线”
走进眼科诊室,小记者们熟悉的验光仪、视力表、眼压计、镜片箱等设备依次排开。市场监管干部介绍,这些日常用于眼部检查的设备,同样属于医疗器械,其安全合规性直接关系到诊疗结果的准确性与患者安全。

“亮睛睛” 组的小记者们迅速进入 “监管角色”,在市场监管干部的指导下,对照《医疗器械使用单位日常检查表》,对每一台设备进行细致排查:查看设备是否贴有合格标识、注册证信息是否完整有效、设备运行状态是否正常…… 经过一番认真核查,眼科诊室里的所有受检医疗器械均符合规范,检查结果全部为 “合格”。
知识小课堂:理清分类,读懂监管 “分级逻辑”
体验结束后,一场生动的 “药品和医疗器械小课堂” 准时开讲。市场监管干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小记者们梳理核心知识:药品分为非处方药和处方药,前者可自行购买,后者需凭医生处方;而医疗器械则根据风险程度分为三类,风险从低到高依次递增,对应的安全监管力度也随之加强。

“原来监管不是‘一刀切’,是根据不同产品的风险来调整力度,这样才能更精准地保障大家看病治病的安全!” 小记者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体验,不仅认识了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监管要点,更明白了每一项监管措施背后,都是对市民健康的守护。
此次 “小小监管员” 体验活动,让小记者们跳出 “使用者” 视角,以 “监督者” 身份走进医疗场所,既学到了实用的医药安全知识,也深刻理解了市场监管工作在医疗领域的重要意义。而普陀区长寿市场监管所也通过这种 “体验式科普”,让医药安全监管工作更贴近市民,为构建更安心的医疗环境凝聚了更多力量。(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