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11日电(徐明睿)民族乐器的改革创新已超越单一的艺术范畴,构建一门跨越材料学、振动学、音响学与演奏学等领域的庞大、系统性的交叉学科成为中国民乐发展的关键。
近日,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与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民管会乐器改革制作专业委员会、交大自动化与感知学院、交大人文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等多家单位联合承办的“2025 甲子鼎新·艺工融合——中国民族乐器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行。
本次大会聚焦民族乐器在当前背景下的科技创新与融合发展,汇聚产学研多方力量,邀请重点行业专家学者、艺术家、乐器制作家及民乐行业代表、相关领域高校师生等,通过主旨报告、分主题论坛、圆桌对话等形式,发起民乐艺工融合新范式倡议,共谋民乐改革智能化发展新路径。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薇薇首先代表主办方校领导致辞,她强调了民族乐器在文化传承和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回望中国民族乐器改革近一个甲子的历程,这是一段在坚守中开拓的发展史。面对科技迅猛发展的当前形势,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交汇点,理应勇挑重担。胡书记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在民族乐器研究和音乐艺术方面的贡献,在交大10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培养了许多兼具科学和艺术才华的人才,如校友钱学森、黄旭华。
目前,交大拥有学生艺术团和多个跨学科民乐研究团队,相关科研团队开展了关于乐器振动声学、音质评估、传统工艺赋能和材料科学的应用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交大希望以此研讨会为契机,跨学科深入交流,融入包括智能检测、智能制造在内的前沿技术,推动民乐行业在当前形势下的创新发展。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琵琶演奏家吴玉霞在致辞中表示,面对科技的迅猛发展,应当以科学眼光深入探寻古老乐器的当代生命力,将艺术审美与工程技术有机结合,实现民族乐器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制作专委会会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斫琴家、演奏家王鹏在致辞中表示,应在牢固树立中国文化认知与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深入提炼中国民乐中所蕴含的民族性特征和中国传统智慧,结合可将之量化为可复现的科学证据来支持民族音乐的特征表述,辅助民乐产业的智能制造与品质评估,融合智能技术等助力民乐传播和核心难题突破,将乐器设计与制作产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大会现场,由相关承办、协办单位负责人:乐改委会长王鹏、交大自动化与感知学院院长杨博、上音民乐系主任刘灏、交大人文学院书记齐红、民乐企业代表上海戴氏琴弦制作社总经理戴卫,联合发起“共建艺工融合新范式,发展民乐产业新生态”联合倡议,旨在整合上海音乐学院的艺术底蕴、上海交大的科技实力、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的行业资源以及民族乐器企业的实践经验。倡议中国民族乐器行业未来应围绕乐器声学与数字化、智能制造与品质评估、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及演奏、乐器全生命周期设计等关键技术方向展开深度交叉与学科融合,进一步助力文化强国的建设和民乐的国际影响力提升。
在研讨会的开幕式后,来自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包含乐器研究者、从业者、相关理工科、艺术类院校学者为与会来宾和参会人员进行了主旨报告,共同呼吁破解中国民族乐器音质、工艺、标准化、通用大数据库等共性难题。

北京民族乐器厂原厂长、前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制作专业委员会会长丰元凯系统回顾与总结了中国民族乐器改革七十年的历程、成就、现状与未来使命。以“历史自觉”与“智能时代新使命”为脉络,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乐器改革是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体系化的现代化转型,其根本目标是构建声部均衡、音准稳定、表现力丰富的现代民族管弦乐队。
AI时代,乐器音乐表演也能有所突破。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主任,人工智能音乐疗愈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灏分享了上海音乐学院“教-创-演-研”一体化民乐人才培养体系,深度融合AI技术赋能全链条。教学端通过四维全息声技术、乐器声学优化提质;创作端实现乐曲融合即兴、生物电源音乐生成;表演端探索机器人合奏、跨学科音乐会及云上展演;科研端搭建虚拟博物馆、稀缺语料库,开展音乐考古与疗愈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与感知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民管会乐改委办公室副主任卢艺分享了自己对高灵敏弱振声学成像技术研究及民乐改革应用探索的研究,他聚焦以“弱振声学技术”开辟民乐改革新赛道,自主研发振动声学智能检测设备、乐器音色智能评估 APP 等,引入量化手段探知乐器材料与结构声学特性和底层物理逻辑,实现“弦琴一体”的共鸣模态可视化技术及乐器音色智能评价系统,构建弦乐器声学大数据库。研究团队通过“科学-艺术-传统工艺”协同,将技术用于乐器制作优化,并结合实际电类、控制工程类专业的日常教学科研,推动民乐产业升级与跨学科人才培养,助力中国民乐美学自信与高质量发展。
民族乐器制作与修复专家沈正国则以“中国传统乐器改良共识构建”为角度,回顾大同乐会实践、过往乐改成果与争议。提出以“优化”“改良”替代“改革”,强调乐改需立足文化根基,避免过度突破乐器固有局限。指出应重视乐器个性完善与协调发展,兼顾音律多样性,契合传统美学与器乐适配性,反对盲从西方管弦乐队标准,为当代国乐健康发展提供方向。
圆桌论坛由交大自动化与感知学院副研究员卢艺主持,涵盖来自艺术类高校、理工类高校、民乐企业、民乐资深从业者的多方代表,聚焦“中国民乐改革智能化发展与产业创新”这一大会议题。圆桌论坛达成了对中国民乐发展历程的重要共识:当下我们正身处一个内外形式都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的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文化交融空前频繁。回望中国民族乐器改革事业近一个甲子的历程,这是一段在坚守中开拓、在传承中创新、非常不平凡的奋斗史。

“我们的民乐前辈,从传统乐器形制的规范化改良,到声学原理的系统性研究;他们努力打破中西音乐和乐器的现有隔阂,从材料工艺的精进、乐器结构的设计升级,民乐作品和民乐团建制的发展—数代民乐人孜孜不辍,为之付出了艰辛努力,为我们今天深入研讨民乐与创新发展民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们做出了优秀的示范:正是有了他们的筚路蓝缕、艰苦奋斗,中国民乐人的守正创新之路才能一步步走到今天。”卢艺向记者介绍道。
论坛期间,“2025 甲子鼎新·艺工融合—民乐大师进校园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专场音乐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中心A100厅精彩上演。音乐会荟萃经典与新作,以古琴《渔樵问答》写意文人哲思,以古筝《铁马吟》绵延禅意悠悠,失传古乐器“筑”复现《广陵散》令现代舞台焕发新貌;算法实时捕捉舞姿《Dream·maerD》、驱动明代魏氏乐谱琵琶1617历史音源再生,东方簧管与西方键盘在即兴中对话《如同你我》,箜篌《湘妃竹》、蝶式筝《哨所之春》和十一孔笛《上》展现中国民乐的砥砺奋进,彰显传统艺术在当代语境中的大胆革新,是一次中国60年乐改成果从乐器到作品的全面展现。(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