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中欧发布最新案例成果 聚焦企业全球化能力建设
2025年11月11日 14:21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11日电(谢梦圆)全球化正经历深度调整,中国企业的出海之路也迎来从“市场扩张”到“能力重构”的关键转变。面对收窄的制度红利与日趋复杂的全球规则,企业如何实现全球化能力的重塑与跨越,成为当前亟需探讨的重要课题。

  近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企业出海新篇章:实践·洞见·未来”主题研讨会在上海虹桥绿地铂瑞酒店举行,聚焦全球经贸格局重塑背景下的企业全球化能力跃迁,系统探讨中国企业如何以更加稳健、可持续、长期的方式参与全球合作。

  论坛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承办,聚集来自学术界、政界、企业界与媒体的百余位嘉宾。会上还发布了中欧最新研究成果《企业出海:案例与专家洞见》。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横店集团教席教授汪泓在开场致辞中表示,在全球贸易体系重塑、技术与绿色浪潮交织的复杂环境中,中国企业越来越多选择了更长远、更坚定的方向:不仅是寻找市场,更是创造价值、共建规则、贡献智慧。

  汪泓介绍,此次发布的新书《企业出海:案例与专家洞见》收录了中欧与上海市商务委员会联动开发的青山实业、复星国际、寰泰能源等案例,展现了一幅企业出海的演进图景,有的通过技术创新打开全球市场,有的以品牌和文化赢得国际共鸣,还有的通过供应链协同和ESG实践展现中国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上的新担当。

  她表示,当天的论坛不仅是一本新书的发布,还是一次关于思想与行动的集体对话,更是开启未来持续交流的新起点。中欧已开发1600余篇中国主题教学案例,与哈佛等国际案例库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服务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1100多所院校课堂。在最新发布的“2025全球案例影响力指数”中,中欧位列全球第20位,连续三年上榜,并再次成为中国大陆唯一入选的商学院。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刘朝晖在致辞中指出,企业出海不仅关乎企业的市场拓展,也关乎中国企业如何更高效、更可持续地通过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和品牌建设等方式,更好地参与国际全球的竞争合作新秩序。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务长兼案例中心主任、会计学教授、朱晓明教席教授陈世敏在题为“新兴市场企业全球化的系统性重构”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已进入一个深层重构阶段,表现为三重转型:认知革命——企业角色从规则的接受者转向协同建构者;操作革命——从要素驱动转向技术创新与生态整合;战略革命——从“走出去”向“扎下去”和“共塑未来”延伸。

  他指出,当前全球格局出现了显著变化:从以发达国家为母国中心、标准输出为主的出海范式,转向更加多元、分散、可持续的协作结构。效率与安全并重、近岸化与本地化并行、多边治理机制正在逐步替代单一标准模式,中国企业因此面临结构性跃迁的窗口期。

  陈世敏结合7个案例提炼出中国企业出海呈现的四大特征:覆盖全球市场(横跨亚、非、欧、美、中东、拉美等关键区域)、行业多元(涵盖基础设施、能源、医药、时尚、数字科技)、规模增长显著(对外直接投资和并购持续上升)、实践路径多样(品牌、平台、资源、技术等能力组合)。

  他强调,企业出海不是复制一套通用路径,而是在本地制度、文化、技术与利益格局中动态生成机制。例如,青山实业在印尼从镍矿到冶炼再到不锈钢一体化建设产业园,实现了从要素驱动向平台能力跃迁;复星医药通过“全球研发+本地注册+属地运营”打造面向未来的长期协同能力;寰泰能源在中亚将“投资+EPC”模式与融资、治理机制深度结合,推动规则对接的本地落地。

  “全球化正在重构,它不是一个静态的舞台,而是一场不断吸纳新参与者、新逻辑、新实践的协作过程。”他认为,这一过程要求企业具备四项核心能力:标准协同力、制度设计力、跨文化运营力和全球表达力。中国企业要从产品输出走向价值输出,从项目输入转向机制共建。

  《企业出海:案例与专家洞见》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策划推出,涵盖上海鼎信集团、复星医药、寰泰能源、上海电建、上海航道局、MedClub、之禾7家企业案例,展示了技术驱动、品牌构建、平台整合等多样化国际化路径。书中还包括12位中欧教授的专家洞见,从政策、产业、组织、财务等多角度,探讨企业能力跃迁的内在逻辑。

  本次论坛以新书发布为契机,汇聚实践经验与学术洞见,展现了中国企业从“走出去”到“走得好”的能力转型,也为制度型开放背景下的全球化实践提供了启发。论坛充分体现了中欧在连接企业实践与管理研究、支持中国企业全球战略能力建设方面的独特作用。(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