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14日电(徐银)11月13日,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在上海市金山区召开上海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场会暨利用技术观摩培训会。来自上海各区、各大集团的从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种植大户代表、农机合作组织代表,以及市级机构的负责人,共百位专业人士,在金山区吕巷镇,现场观摩水稻秸秆标准化还田作业、离田作业过程,在时科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简称,Seek时科生物公司)的基地,考察“秸、炭、肥”循环利用模式,并进行典型经验介绍与实操培训。此次活动,向全市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和先进经验做法,持续提升秸秆综合利用能力和利用水平。

在田间,工作人员开动几款机器,实地演绎秸秆的收集过程。有的机器是一台拖拉机连接一个带有车轮的搂草打梱机,有的机器是履带式自己行走作业。秸秆可以打成方块状、圆球状,作业效率蛮高的。

收集起来的秸秆,运到Seek时科生物公司的生产基地,这是金山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占地面积约90亩,废弃物处置能力每年大于10万吨,新型肥料产能每年大于6.5万吨。
Seek时科生物公司利用炭化和炭基肥料化产业技术体系及成套智能化装备,将农林有机废弃物制成生物炭基肥料。处理废弃物包括:农林秸秆、果树枝条、绿化剪枝、废木材、菌菇渣、沼渣、畜禽粪便、酒糟、尾菜、尾果、粮食及食品下脚料等农林有机废弃物,解决了有机废弃物处置难题。后端则是生产出高值化炭基产品,应用于农林土壤培肥、土壤改良、污染修复,促进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推动农林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增加土壤碳汇。

参加上海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场会暨利用技术观摩培训会的领导专家,还花费半天时间,针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进行了典型经验介绍与实操培训。
与会的领导专家们表示,要加强全过程的监管,进行预申报、实时监测、抽查和验证,形成秸秆作业的闭环管理、动态监控。秸秆收集、利用的整个流程,将更加规范一致。后续将进行技术提升,对作业面积、秸秆数量的事先测算,要与实际秸秆离田打捆数量、运输数量、仓储数量更加相符。
Seek时科生物公司总工程师刘善良表示,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是减污降碳、绿色发展的有效模式。据了解,该公司的核心技术团队由中国工程院陈温福院士领衔,现有成员20余人,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90%,全员具备专业技术背景;联合上海交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等顶尖机构,汇聚10余名高级技术专家,聚焦循环经济产业关键环节,承担重点攻关课题20余项。
近期,Seek时科生物公司作为主持单位,联合了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9家协作单位近40名专业技术人员,在Seek时科生物公司的金山生产基地,正式启动了上海市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农林有机废弃物炭化装备及炭基肥料产业提升》,该项目构建了“产—学—研—推—用”的长效合作机制,致力于通过项目的实施,产出高水平技术成果,提高农林有机废弃物炭基肥料化增值利用领域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完善炭基肥料产品体系和应用场景,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