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高校研究学者、基础教育专家等在沪聚焦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
2024年10月23日 20:46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10月23日电( 陈静 彭兆龙)记者23日获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建四十周年研讨会暨第六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

  来自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河海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46家单位的76名高校研究学者、基础教育专家、教育局分管领导、教研员、一线中学思政课教师、硕博士研究生等参加会议。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在新时代建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增强思政引领力是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次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课研究》编辑部、上海“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华东师大—普陀区)、华东师范大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  

  学科体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对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起到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主要创始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邱伟光从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和大思政观三个方面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建设问题,指出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以系统观念构建全新的理论范式,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守正创新。武汉大学主流意识形态研究院院长、弘毅特聘教授项久雨从“存在”的角度出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鼓励个体适应社会存在,还促使个体主动反思现有的社会现实,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自身的精神社会化,推动社会变革和文明进步。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其昂教授分析了大中小学不同的理论模式与经验模式关系,指出要强化思政课的学科意识,增强思政学科素养,建立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社会之间的会通机制,支撑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是时代所需、使命所系、改革所向。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远新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势必要增强教师的认知与能力,在思政课中实现专题式讲解与分散式嵌入相结合,促进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并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手段,实现政治宣传、学理阐释和文化支撑相兼容。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斌教授指出,思政课一体化的成效通过思政教育一体化来检验和巩固,要突出两者目标归旨的一致性、衔接互嵌的协同性、实践推动的整体性,增强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向心力、牵引力与“续航力”。 

  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离不开协调高效、运转有力的管理体制。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董雅华教授回顾了思政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与实践,指出要以学科治理体系、学术出版平台、学者育人理念为抓手,形成有利于思政课发展的科研新生态。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亓光认为,要深入优化系统结构,全面提升权变适应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协同机制,建立健全动态优化的一体化建设管理体制。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提供更加强大的思政引领力。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国启教授指出,思政引领力提升的话语表达要坚持守正创新、回应时代主题、服务于高质量发展,在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培育中持续彰显思政引领力的实践效应。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学勇教授提出,思政引领力为一体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与衡量标准,要不断增强教师胜任力、课程协同力、教学进阶力、资源整合力和条件保障力,发挥思政引领力“管方向”与“给动力”的作用。 

  在分论坛中,19位专家学者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图景、内在机理、育人格局、协作模式、实践探索、集成路径、推进策略等主题展开阐释与研讨,剖析了一体化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拓展了一体化研究的新思路与新视野。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许瑞芳教授在大会总结中表示,本次论坛旨在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聚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汇聚思政课教学改革合力,着力打造富有时代特征和思想内涵的优质研究成果,以高水平理论研究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会上还举行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展报告(2024)》新书发布会,这是华东师范大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团队发布的第三本一体化建设年度发展报告。(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陈静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