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特级校长勤于实践、勇于创新,成立黄浦区情感教育名师工作室,编写《培养健康教育,构建完整教育》《云中锦书——我的情感教育手记》等专著,以教育科研提升教学质量。她在全国率先提出“云课堂”的教学模式,从最初借助于平板电脑进行“云课堂”教学,到架构“云课桌”“云厨房”“云手表”等校内物联网采集数据,再到“去屏化”“无感知”“护隐私”采集学习过程的相关数据,勾画学生数字画像。她积极探索情感教育与数智技术双驱动的小学育人模式实践,探索大规模因材施教,倡导减负增效,学校成为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获评教育部基础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示范案例、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她领衔的《数智技术与情感教育双驱动的小学育人模式实践探索》获得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她本人也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的称号。
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引领大学与城市共生互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 林忠钦
从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成为教师,再到这所大学的掌门人,从教40多年的林忠钦常说,“交大就是我的人生”。作为大学的管理者和教育家,林忠钦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道路上勇于担当、笃实奋进。
林忠钦担任学校管理岗位19年,特别是任校长期间,全面推动学校综合改革,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他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持续将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作为鲜活教育内容,引导广大师生坚定“四个自信”,打造“大思政课”品牌。他坚持“让每个学生更优秀”的教育理念,深化“学在交大”教学综合改革,深入推进本科人才培养“四大计划”,大力推动本研贯通培养,致力于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教育增值。
他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引导,在历次本科和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引导学生选择国家需要的大舞台,鼓励他们扎根在基层一线。他认为,学生的培养要做到“顶天立地”。“顶天”是学生要心怀国之大者;“立地”是学生要练好基本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相结合,攻破关键技术难题。如今,他培养的百余名研究生遍布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等重点领域。
林忠钦也是大学与城市共生互动模式创新的倡导者和引领者。在他的领导下,“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主动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形成“环交大”创新创业生态体系,进一步支撑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他推动学校与临港集团合作成立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孵化了一批高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打通从原始创新到产业化落地的全过程,为大学助力科技强国提供可复制和可推广的经验。
仁心仁术言传身教,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推拿医师人才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院长 房敏
作为首位中医推拿学博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丁氏推拿疗法”流派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房敏从教从医30余年,坚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要求,秉承“人无德则无以立信,医无仁则不能疗疾,师无诚则不能以教,学无悟则无以成才”教学理念。
“患者找我们治疗,是对我们的信任。除了精湛的手法,我们更要给予他们人文情感的亲切关怀。”房敏通过指导学生在自己身上实体操作推拿手法,从患者角度向学生讲述手法要领。天气寒冷时,房敏在推拿手法示范前,总是先将双手搓热再在学生身上进行操作。通过言传身教,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服务社会、乐于奉献的专业素养。
他率先探索传统推拿学现代教学体系改革,形成教学理论—课程优化—人才体系—实践教学模块全流程框架;率先将推拿学科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素材,将推拿学与生物力学、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交叉研究最新成果引入课堂、融入教材,打造传统学科传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多年来,团队培养的本科生、研究生荣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国家奖学金、国家留学基金委基金等10余人次,获得神农杯、挑战杯、科创杯等19项奖项,斩获包括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上海市卫生系统五四青年奖章等。
房敏带领推拿教学团队以“新时代推拿学怎么教?教什么?如何培养?”为主线,以“德才兼备”为教育目标,打造推拿人才培养“上中医”模式。在他的带领下,学校针灸推拿学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一流本科课程,领衔团队成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
躬行育人因材施教,造就仰望星空的一流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 龚新高
作为计算物理学家,他深耕计算凝聚态物理领域,屹立科学最前沿;作为教师,他教学不辍,长期坚守教学一线,培育学生创新能力。龚新高怀着一颗科技报国的赤诚之心,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为国培育有理想有信念的科技人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在课上大量采用问题导向的启发式教学,从基础计算物理知识讲起,以科研中的实际问题为教材,重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龚新高结合自身研究和科学前沿开设的《计算凝聚态物理学》和《计算物理模拟实验》课深受学生欢迎,在历年评教中均位列前茅。
2020年起,龚新高担任了复旦大学物理学系首届强基班的班主任。他不仅建立了班会制度,还创立了强基班“大师讲坛”品牌活动,培育学生仰望星空的远大理想。此外,他连续多年参加复旦大学物理学系组织的凝聚态物理和计算物理前沿讲习班,为来自全国各高校的近200名优秀学生讲授计算物质科学的前沿课程。
在研究生教育上,他始终坚持因材施教,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善用自己的人生智慧去开导学生。在学术上,“严谨细致、创新求实,希望学生向世界一流水平看齐,在科研工作中自发、自信、自律”是龚新高对学生的要求。龚新高大力支持在读研究生走出国门,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展示学术研究成果,不断输送毕业生进入海内外顶尖研究机构继续研究工作,让研究生和青年研究人员活跃在学术舞台上。迄今,他已培养研究生毕业生40多人。学生中有近20人已在国内一流大学任职正教授,多人获评归国人才青年特聘专家、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等。
锐意开拓建筑学科新兴方向,精心培育建成遗产保护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常青
常青从事建筑教育、研究与实践30年,始终坚守在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的第一线,至今坚持为本科生开课。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罗小未先生的引导下,他在国内首开“建筑人类学”课程,提出了以人类学视角研究建筑学问题的新范式,多年来影响着国内相关研究的进程。他领衔改革和主讲中国建筑部分的课程——“建筑理论与历史”,先后获得上海市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多年来深受校内外学生欢迎。
常青长期关注和投入城乡建成遗产保护和历史环境再生领域,对地域风土建筑谱系的分类研究用功尤深。针对城乡建成遗产保护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他在同济建筑系创办了国内和亚洲地区首个“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本科专业”。20年间,在他的推动下,该专业已建设了9门专业核心课程和首个保护技术中心,获得“国家特色专业”、国家和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一流专业”等荣誉。该专业培养的500多名毕业生中,不少已成为建成遗产保护和历史环境再生领域的佼佼者。他还整合建筑、规划和风景园林的学科资源,促成了建成遗产保护的本—硕—博培养体系;结合上海市学科建设的“高峰计划”,领衔组成了国际化的跨学科保护与再生教学研究团队和中英文学刊。此外,常青还将自己主持的获国际金奖项目的奖金数十万元捐为“风土保护奖学金”。
由于这些业绩和贡献,常青荣获全国优秀教师,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教育奖,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其保护与再生工程设计项目先后获两项国际金奖、一项国际荣誉奖等。
无论在哪一所学校,让学生带着笑容走进校园
上海市市西中学校长 董君武
在教育战线上工作34年,先后担任上海市育才中学副校长、育才初级中学校长、华东模范中学校长、市西中学校长……无论在哪一所学校,基于不同学校的特点,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董君武始终遵循规律、尊重差异。让学生带着笑容走进校园,是这位特级校长始终追求的教育理想。
2012年初,董君武调任市西中学校长,针对市西中学有着优秀文化传统积淀和相对已经高位发展的现实基础,他和管理团队提出“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发展目标和愿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终生发展,在静安教育区域走向个性化背景下,他积极展开教育改革实践探索。11年来,先后推出了思维广场教学、创新实验课程孵化、MOOC与翻转课堂、学生免修制度和导师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及创设微型讲座课程、学生自主阳光体锻课程、“3+5”日课程设计、寻访身边市西校友、文化游学、思维广场跨学科融合式教学、漫思实验室教学、学术性高中创建五大重点等课程教改实践探索项目,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提升。这些改革实践探索产生了积极影响,引起全市乃至全国教育界广泛关注,吸引众多教育团队参观交流学习。2013年,他因“思维广场教学实践探索项目”荣获全国创新校长奖。学校教改成果《思维“广场”撬动教学深度变革,实践“优势学习”的研究》获得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他主持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高峰工作室,向全市辐射市西中学教改经验。
(事迹按姓氏笔画排序)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