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让美育走向生活 “美育中国”第三课开讲
2023年09月21日 12:26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21日电(许婧)上海大学思政大课“美育中国”的第三课“美术生活——中国人生活中的美育传播” 近日在上海美术学院开讲。美术学院陈青教授、赵蕾副教授、陆丹丹副教授分节段不同模块讲授。“美育中国”课程领衔教授李超老师作为对讲嘉宾进行总结。

  此次课程分为“美与生活”“美之生活”“美学生活”三个部分,从1934年说起,以近现代珍贵文献《美术生活》杂志引入,展开了中国人生活中的美育传播的讲解。

 

 

  “美育中国”课程形象设计师陈青教授的课程是从1934年说起的。她通过这一年发生的几个重要事件,为同学们展现了在国家危难之际,文化人与艺术家们以笔为戎,创办《美术生活》,期由艺术之大众化以达到救亡图存观念之普遍化的报国理想。陈老师以《美术生活》多篇文章所提到的中国灿烂文化与生活关联的观点,以“美与生活”为主题,以“同行性”为落点,从衣食住行、年节礼俗八个方面,依托工艺美术与民间艺术两个角度,介绍了在绵延的人类历史长河中,美术与生活的相生、相伴。并以朱光潜对待观物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引导同学们在观赏华服、阅读重器、欣赏华章、品味民俗中,感受真善美,了解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对于美的孜孜追求,并借用《美术生活》哲安文章中的一段话“人类装饰的本能是深深地潜藏了生命的源泉。生命的进展,不断的要求,装饰的要求也不断的进展。生命的行程到那里,装饰的要求,也随着到那里”来强调美是人的本能需求与追求这一生命本质。

  赵蕾副教授围绕“美之生活”,基于上海美术学院“百年上海设计”的文献、实物资源,展开近现代中国美的生活追求的样本展示和讲解。她以时代转型期的探索与创造为主要内容,从1934年第六期《美术生活》儿童专号用意甚善的“儿童美育”谈起,围绕陈抱一撰文《关于儿童美育与图画刊物》引出中国近现代儿童出版物的设计美学,并阐释儿童美育及至民族振兴与文明程度的关联性。随后,她从“劝诱进步”的视角谈及20世纪初兴起的“国货运动”与近代民族救亡图存的背景,甄选具有代表性的国货品牌与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的案例,串联起民族自强的时代强音,“劝诱国民乐用国货,在设法建立国民之爱国心态,由爱国开始,而贩国货,而求进步。”最后,她又以装饰艺术为视角谈及如何构建国人的文化壁垒与精神家园,并引出雷圭元先生在1937年《现代中国商业美术选集》第二集中的重要观点: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失去了装饰艺术也就等于失去了安定快乐的生活,从而提出装饰艺术的本质问题:地方性和民族性。最后,她向同学们展示了与上述内容相关的实物文献,并进行逐一讲解。

  赵蕾副教授在课堂现场给同学们讲解“百年上海设计”的重要文献和实物

  陆丹丹副教授讲授了第三部分的内容,她以“美学生活”为题,从美学的层面,由器至道,对“美术”和“生活”之间的关联展开了理论层面的讲解。她先围绕“从‘美术生活’到‘美学生活’”的路径探源,引导我们思考美、发现美、挖掘美,她指出美与生活息息相关,但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美”的因素无处不在。陆老师指出,美学生活的本质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生活美学,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实现美好生活理想的探索之道,是东方美学的经典范本,为世界提供了生活美学的中国方案。随后,她从生理、情感、文化三个方面讲授了中国人生活美学所包涵的内容。她指出,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是一种“知行合一”的美学,具有“以生活为本、以适用为径、以物载道”的特点。最后,陆老师围绕“从‘美学生活’到‘生活美育’”,将生活美育提高到文明的高度,提出“生活美育”是一种文明的表征,它使美育成为一种公平的教育。

  在课程的最后,李超教授总结道:“美术与生活,讲述的是美与生活的同源性,聚焦千年工艺美术积淀的创造智慧,阐释文明之美。美之生活,讲述的是美与生活同行性,聚焦百年工商美术传承的功能体悟,阐释造物之美。美学生活,讲述的是生活的艺术性,聚焦终身教育的有教无类的生态秩序,阐释公平之美。”

  “美育中国”第三课依托上海美术学院“上海设计”问题研究的理论成果,通过历史文献、实物的展示和现场讲解,将“历史之物”和“文明之美”相结合,切入日常生活的视角,从百年上海设计文化展开,回溯根植于华夏文明深处的美育源泉,展示中国人生活美育的独特魅力。

  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上海大学)负责人、上海大学教务部副部长顾晓英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陈静、副书记曹俊、副院长程雪松、副院长毛冬华等老师旁听了此次课程。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许婧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