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27日电(许婧)近日,上海外国语大学2023级全体本科新生共同聆听党委书记姜锋讲授的入学教育“第一课”。在题为《语言即世界》的课堂上,姜锋从上外人身边的故事讲起,与1400余名新生一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下语言的价值和转向,阐释了外国语大学应对新时代机遇与挑战的使命担当。他鼓励同学们对世界葆有好奇心、想象力和审美力,焕发青春激情,享受阅读思考,做好人生规划。
课程开始,姜锋就带领同学们进入了崭新的大学“时空”。在这里,有无尽的思考空间,也有浪漫的想象天地;有“昼夜如斯”的东方哲思,也有“时间旅者”的西方畅想。善于想象、抱有好奇、探索未知是姜锋送给同学们大学生活的第一个“锦囊”——“我们不是在学校学习,而是在生活中学习(Non scholae, sed vitae discimus)。”他希望同学们积极构建属于自己的大学世界,不要躺平,不要无为,欣赏美好的事物,葆有向上的心态。
眼下,以ChatGPT为首的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给语言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新机,我们亟需更新对语言价值和内涵的认识。语言何用?姜锋指出,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对语言的认识不应止于“语文”,视其为“描写性”的沟通工具。语言同样具有符号性、逻辑性、定义性,从可量化的“数理语言”,到生成式的“智能语言”,语言数据作为一种新兴战略资源,正推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进步。
“在知识更迭周期越来越短的时代,语言最有持久生命力。” 姜锋与新生们分享道:语言能力不只是对外语专业学生很重要,而是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重要,语言能力是基础能力,也是上外各专业同学关键的就业能力。我们所有的知识、思想都是在语言中存在的,我们的能力是建立在由语言表达的知识和思想基础上的,语言是我们的立身之本,语言是我们的世界,语言是我们的人生,语言塑造着我们的未来。
七十多年前,上外自创办伊始就具有红色基因和家国情怀,是一所肩负使命的“国家队”大学。“我们这个学校是党建的,是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姜锋引用上外首任校长——“中国百科全书事业的奠基者”姜椿芳的话,带领同学们一同回溯上外与新中国同龄的办学历程。
在王季愚、胡孟浩等老校长们的带领下,上外响应时代号召与国家需要,经历三次转型发展:创校初期用语言建设国家、保卫国家,留下抗美援朝和编译马列著作的感人事迹;改革开放后,用语言开拓新知,沟通全球,不断拓展学科领域,发展成以外语为特长的多科性大学;进入新时代,用语言诠释世界,传播中国,促进不同文明互鉴交流,把建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作为全新的办学目标。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许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