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10月29日电(记者 许婧)作为“2023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主题活动之一,以“未来城市·多元聚资”为主题的2023全球城市论坛29日在大零号湾会议中心举行。
论坛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国人居署、世界银行、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承办。来自中国、加拿大、英国、比利时、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的学界、政界、商界的百余位嘉宾参加了此次论坛。
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办公室国家官员应盛表示,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繁荣和创新的中心,不仅是问题的源头,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了更好地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他特别强调,必须尽快着手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可持续的城市规划、 二是提升城市韧性、三是加强数字化和技术创新、四是扩大财政支持和可持续投资、五是提升性别平等和包容性水平、六是培养具备实践城市可持续发展专业技能的人才,提升其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世界银行可持续发展局部门主任彭雅丽(M. Yaa Oppong)从城市未来发展、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聚资的角度切入,指出了可持续发展对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重要意义,同时强调了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她认为地方政府应积极促进聚资模式转变,借助混合融资模式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融资能力和信用评级,推动资金流动和合理利用。未来,多元聚资将成为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关键举措,通过打通多元资本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可以有效促进城市经济的健康良好运行。

论坛举行了《中国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建设蓝皮书(2023)》、Urban Governance期刊的发布仪式。上海交通大学期刊中心主任谈毅,香港理工大学教授、Urban Governance科委许智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吴建南,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张攀共同发布。
《中国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建设蓝皮书(2023)》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课题组编写。课题组成员梳理了中国21个超大和特大城市中100余个治理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建设的实践案例,分析并呈现了应用场景涉及领域、技术采纳分布特征、评估关键维度等内容,勾勒出中国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建设的整体图景,为未来特大城市治理数字转型应用场景提供建设思路。
Urban Governance期刊是全球唯一以“城市治理”命名的期刊,旨在支持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目标。期刊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主办,合作出版社为Elsevier,并已被Scopus数据库收录,已发表8期,吸引全球来自40多个国家的投稿。
论坛举行了“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城市治理案例挑战大赛(2023)”颁奖仪式。本次大赛吸引了全国62所高校的90支队伍报名参赛。经过激烈角逐,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央财经大学联队、山东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汕头大学的九支代表队获奖。
上海市闵行区委副书记、区长陈华文发表了《创新赋能,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三区联动”生动实践地》主旨演讲,他从三区联动赋能创新发展新模式切入,介绍了闵行区情,概述了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在强服务、提品质、优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的相关举措。面向未来,闵行将高标准构建服务体系,全链条打造创新生态,全方位提升功能品质,对标世界一流,努力将“大零号湾”打造成为全市创新创业核爆点和宜居宜业科创城,将闵行建设成为“三区联动”理论的生动实践地。
国际行政科学学会总干事索菲尼亚·萨拉维 (Sofiane Sahraoui) 深入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全球城市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也指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面临的融资挑战。特别针对于未来城市建设方面,他认为应该在社区合作、工业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清洁能源利用等多发面持续发力。他强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需创新融资机制、促进资源整合、优化发展实践。同时,他阐述了绿色债券、可持续投资基金、绿色旅游等创新性聚资举措的成功落地经验,对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进程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陈伟以《城乡建设绿色低碳的若干研究思考》为题做研究分享。陈伟介绍了中心正在研究政府好用、行业权威、市场认可的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监测管理平台,探索绿色低碳城市科技和产业系统解决方案,并分享了个别科技成果和优秀案例以及在标准、金融、碳交易等方面的研究思考。
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SAIF)邱慈观教授做了《中国城市ESG治理评价体系》的报告,从2035年国家远景目标角度研究城市入手, 该报告借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SDGs) 的概念框架, 以及ESG的研究内容,形成一个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76个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对中国城市进行ESG治理评级,并解析评级结果, 以供各城市比较参考, 共同推进国家远景目标的实现。
谢菲尔德大学城市学院主任西蒙·马文 (Simon Marvin)发表了题为《城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启发》的主旨演讲,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对促进城市转型的变革潜力。他特别强调,通过将人工智能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结合,可以推动城市向经济运转良好、资源利用高效、人居环境适宜的方向持续迈进。
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陈宁以《建设自进化城市智能体 推动中国通用人工智能发展》为题做分享。他指出,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将人类的决策理性转化为城市智能体的自学习、自进化、自主决策。自进化城市智能体就是传统智慧城市的AI升级,把整个城市当做一台巨大的机器去训练。
透过大模型应用实践,吴建南教授提出未来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何去何从的“冷”思考,要基于“实战管用、干部爱用、群众受用”的原则,以合供理论的视角,作为解决城市问题、提升城市治理绩效的新方案。吴建南教授从多元主体合供、创造多维价值的角度,提出政府、企业和学者需要关注的不同面相。(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许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