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1日电(聂阳阳 许婧)“什么?大学课堂还可以打游戏?”没错!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柳喆俊老师的课堂上,不仅可以上课“打游戏”,更重要的是还可以设计游戏,这门宝藏课程名称叫做《设计技术3·数字游戏设计与开发》。
柳老师表示,游戏是一种综合性的媒介,是当代青年传递信息、相互交流的方式和载体。电子游戏正在深度改变我们的生活,游戏本身既可以用来娱乐,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和生活的方方方面进行结合,不仅可以应用于影视动画、展览展示、广告传媒等诸多领域的实时渲染、实时交互、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上,还可以被广泛赋能于教育、医疗、商业、生活、文化传播等各领域,人们也可以从游戏与生活的融合中受益。
寓教于乐,玩中学习。学校开设这门《设计技术3·数字游戏设计与开发》,主要以培养综合性人才、开拓学生视野为主,旨在激发他们的个体潜能,致力拓展多元包容的教学理念,寻找跨学科的发展机遇。
除了传授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以外,柳老师说,最主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于专业领域的宏观、系统认知,帮助每一位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在老师的支持下,同学们会更主动地加大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深入学习。课上,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游戏史论等内容,还可以直接参与游戏引擎、程序设计、界面设计、体验设计等技术的探索。
这门课还依托于柳老师创办的两个实验室,分别是数字动画与数字娱乐实验室以及沉浸式体感仿真实验室。这里是一个学生的学习与创作的平台,被同学们亲切地简称为“树洞鱼”。学习游戏设计需要进行大量的创作实践,包括课程作业、毕业设计、课外竞赛等。“树洞鱼”就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舒适高效的学习、创作空间,大部分游戏类作品也都是从这里诞生的。沉浸式体感仿真实验室更符合传统意义上对于实验室的定义,其中设有各种专业设备,主要开展4D沉浸式交互体验相关的内容创作与科学研究,成果也是以游戏或功能性游戏的形式呈现的。
学生们总是亲切地称柳老师为“Nice老师”,走近柳老师的课堂,你可以尽情地遨游在游戏的世界里,努力汲取“养分”,去创新、去想象。未来世界,游戏何为?柳老师说:“无限可能。”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许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