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7日电 (袁梦雅 许婧 郑莹莹)服装、服饰配件、家居家纺、潮玩户外、箱包日用……小到饰品、大到家居,生动有趣、赏心悦目的展览引领参观者进行了一场心灵上的重构与穿越。11月5日,东华大学国家艺术基金《纺织服饰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艺术人才培训》项目成果结题展览暨结业仪式在东华大学纺织服饰博物馆开展。

展厅现场陈列了老师与学员们历时三个多月的课堂学习研讨、课外调研采风、企业走访、设计制作的成果业绩。学员们在设计过程中,从各博物馆馆藏中提取灵感,结合当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融合拼布、刺绣、扎染、蜡染等民间工艺和制作技艺。

系列作品《沪上花语潮》取材自江浙沪民国时期的收藏品实物上的花卉纹样,结合了民国沪上期刊杂志、广告中的典型女性形象,进行文创产品的创作。联珠纹图案创作的灵感源自织物上的联珠纹,从西亚通过丝绸之路传来的联珠纹,在中国纹饰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典型表现。

文创的力量在于将严肃或是高雅的文化和历史用亲切和有趣的方式融入生活工作的产品和细节中,在兴趣中了解这件文物的故事和历史。展览上《显眼包》系列作品格外“显眼”,它的设计者说道,“‘每个博物馆都有一个显眼包’已经成为网络热梗,大大增加了年轻人逛馆和看展的热情,也能代表年轻人的积极幽默的生活态度。”
《诀微钩沉》系列设计取材自宋代词牌“蝶恋花”,以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馆藏“纳纱绣百蝶衣”中的蝴蝶纹样作为图形支撑。“蝶”,自由美好,蝶化自蛹,寓意着从一根历史线索着手抽丝剥茧重现曾经的绚烂。
项目主持人、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赵强介绍说,东华大学《纺织服饰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艺术人才培养》项目是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项目聚焦纺织服饰文创元素艺术表达与博物馆产品创意创新设计,着力培养纺织服饰文创产品设计创作人才,积极推动纺织服饰文创产品走向更为广阔的平台,致力为我国纺织服饰文创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前期培训以“专业平台、一流师资、小班授课”为特色,聘请了故宫博物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江南大学等业内知名艺术家担任授课专家,从历史发展、艺术审美、设计创新与传承、数字化设计、文创管理等不同视野角度传授文创设计相关理论,并指导学员进行实践技法训练,组织实地参观考察,鼓励学员创作具有新时代文化创意特征的优秀作品。
在项目培训的过程中,学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对江浙、北京等地有代表性的博物馆馆藏展品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以纺织服饰藏品作为文创产品的出发点,以传统纺织工艺、图案、材料、文化元素等为灵感设计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当代审美的文创产品。
“文创产品不要一味地迎合消费者,需要注入当地的文化气质,用当地特色和精神内涵打动消费者”,经过这次集中培训,学员们都感慨颇深,来自新疆艺术学院的青年教师陈恋说道,“本次培训大多是以小组围坐的方式进行学习,便于实时地将课程的理论原则穿插到小组的互动、分享环节,促进每位学员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辨、有所悟,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渐渐熟悉彼此,成为感情很好的集体”。
参加项目培训的学员来自二十多个省市的各大专业院校、企业及相关文化单位,职业涵盖高校教师、品牌创始人、文创产品从业者等多个领域,均有着多年丰富的文创设计工作经验。
展览开幕后,与会的专家、领导与学员们围绕“物以载道,鉴往知来”展开了研讨。大家认为,在文创设计领域,通过将传统文化遗产与当代设计创意相结合,传达和承载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创造出有深度和内涵的文化作品,这意味着物品不仅仅是功能性的,还可以传递信息、传播文化和塑造社会,激发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增强社会认同感,对于促进和传承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积极的影响。
本次展览将持续一个月。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郑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