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15日电(陈静 赵天润)“当选院士不是学术生命的终结,而是更重要的终身使命的开始,生命不止,奉献不停。” 15日,枫林医泽——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院士精神展开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闻玉梅在为展览所写的前言中这样阐释院士精神。
现场,闻玉梅,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杨雄里,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王正敏,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引驰共同为展厅揭幕。裘新、袁正宏为捐赠人颁发捐赠证书。
此次院士精神展通过陈灏珠、沈自尹、汤钊猷、闻玉梅、王正敏、周良辅、杨雄里等7位院士,以及韩启德、桑国卫等15位校友院士的160余件珍贵史料实物,展现他们在诸多领域的丰硕研究成果,也代表言传身教、发蒙启滞,继先贤而启后学的精神。中国科学院院士及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什么是复旦院士眼中的“院士精神”?
闻玉梅说:“工作成果是评选院士的条件之一,成果会不断被超越,精神却是永恒的。科学道德、科学精神、优良学风、表率作用、培养人才是院士精神的体现。院士拥有最高学术称号,理应有更高、更远、更忠诚的为国为民的精神。”

面对一个科学知识快速发展的时代,杨雄里认为,作为院士要谨慎发表意见。“即使在自己从事的熟悉的研究领域,也要考虑到,所积累的知识,所做的研究成果,很快会被新知识的海洋淹没。”现场,王正敏分享了耳鼻喉科青年医学科学家不久之前成功地完成全球首例基因治疗感音神经性聋,为耳鼻喉科精准医学的发展铺下了牢固可行的道路的喜讯。他希望能通过展览为复旦新生代医学科学家起到引领和推动的作用。
“以院士为代表的上医前辈,在长期艰苦奋斗中凝聚起追求真理、科研报国、服务人群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宝贵丰富的精神资源,值得我们大力弘扬。”裘新表示,希望以这次展览为契机,广泛发动师生向大师名家们学习,见贤思齐,在校园内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尊重创造、创新报

国的浓厚氛围,为建设科技强国、健康中国汇聚澎湃动力。
在诸多展品中,有一本和学生证差不多大的证书,静静地躺在“脑的奥秘的探索者——杨雄里院士”的展柜中。这本证书不大,却来头不小。说起自己能够获得如今的成绩时,除了学术成果突出这个最为基础的因素外,杨雄里认为勤奋是必不可少的。“我走得并不快,但是在别人停顿的时候我也在走,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走在了前面。” 杨雄里相信,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020年12月,沈自尹中西医结合展厅在复旦大学图书馆医科馆揭幕,沈自尹家属捐献了近千件珍贵史料。为了增加展品的丰富度和完整性,开展前,家属又向图书馆捐赠出8件史料。上世纪五十年代,上医共有16位一级教授,当时一级教授被形象地称之为“学术地位的最高标尺”,吴绍青就是其中一位。
此次仪式,也为重要捐赠人颁发了捐赠证书。一级教授吴绍青先生家属特别从国外回到学校,向图书馆捐赠包括吴绍青教授“上海市一九五五年先进卫生工作者”奖状、“上海市一九五五年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先进卫生工作者”奖状、手稿、相关照片、扁桃体切除器止血钳等245件史料。“爷爷把一生都献给了医学事业,把他的史料捐给学校也是一种对他最好的纪念方式”,吴绍青的孙女吴明安说。
吴绍青将一生献给了医学事业,即使是生命最后一刻,他还在具体安排国外医学文献的翻译工作。“正是他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一生好学、勇于开拓的严谨作风,才能赢得‘卓越的医学专家,我国防痨的先驱’这一崇高的称呼”,吴明安说。
据悉,下一步,图书馆将对这些史料进行专业保存和展示,让这些史料价值最大化。医科馆也在陆续将现有展览在网上实景在线,结合史料将上医的医脉传承逐步揭示,让更多人能看到这些珍贵的史料。

这次院士精神展开幕式上还揭晓了医科新馆开馆6周年活跃读者数据。赵同学全年来馆335 天,比去年第一名多近60天,获得了“风雨无阻爱学习”奖,同时她因有275天学到第二天凌晨,获得了“医科馆猫头鹰”称号。而本年度“医科馆打卡王”由2022年打卡王白翻杰同学蝉联,这次他入馆次数为1340次,超过去年他自己的记录近80次。
在医科馆4楼,预约了一个宽敞明亮的座位155次,让郭丽同学获得“最长情奖”。除了“猫头鹰”外,“医科馆早鸟”李海燕同学坚持110天,开馆时进馆学习。韩静怡同学坚持了141天闭馆后才走,获评了“医科馆夜猫”称号。此外,预约单人研究室次数最多次的“最爱上自习”的获得者是周子欣同学。平均每天在馆6.7小时,总时长为2454.7小时获得“最爱泡图书馆”的是阿娜古丽·也尔肯同学。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