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23)探索中国传播学研究本土化的新范式
2023年11月19日 11:34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19日电(记者 陈静) “智能沟通:城市共通体的前世、今生、未来——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23)”19日正在上海举行。本次会议探讨二维码、算法、大数据、数字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数字媒介推动中国城市发展的本土化经验,致力于推进中国传播学研究的理论和范式创新。

  据悉,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迄今已连续举办十七年,以高水准的学术研究和前沿性的议题,在海内外传播学界获得了很高的学术声誉。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黄旦教授表示,从本雅明笔下讲故事的远方旅者到现代京剧中守着电话机“传呼一千八百日”的退休老人,再到如今通过编程大语言模型为女儿讲故事的父亲,媒介到底什么,从哪一个角度区分媒介、如何区分,回应这些问题,首先要重视媒介的复杂性。孙玮教授认为,面对当下日新月异的智能技术发展,“媒介”的意涵急需扩展,研究需要创造新的核心概念与分析框架,以适应在数智时代人与人、人与计算机、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海量而复杂的交互,媒介不仅仅是社会运转的重要机制,更是直接地影响着人类主体性的生成与存在形态。

 

 

  参与圆桌讨论的多位嘉宾轮流进行了发言,与会学者们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与学术脉络,就何为“媒介”,如何拓展与定位“媒介”在智能时代的新闻传播学实践与研究意义,进行了深入讨论。数字城市是当下全球发展所面临的共同命题,本次论坛邀请了在数字城市与软件研究方面久负盛名的著名人文地理学家罗布·基钦(Rob Kitchin)进行主题演讲并与参会学者进行对谈。他提出,城市智能技术是一种“时空机器”,正在成为同自然、钟表一样重要的时间媒介,创造出特殊的“时间景观”。尤其在智能交通、城市规划、治理等领域,大数据、算法对城市的实时调节,带来了更快速、灵活的城市生活节奏和秩序。

  据悉,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长期扎根“城市传播”这一研究领域,开展跨学科、跨地域、跨行业的协作研究,推动机制创新,汇聚全国力量,促进国际交流。中心联合长三角高校、媒体,共同发起建立“长三角数字城市研究合作体”,积极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中心与澳门科技大学共建教育部海外重点伙伴基地“澳门传媒研究中心”,讲好中国故事,服务“一国两制”国家战略。

  在本次论坛中,中心的学术伙伴的澳门科技大学、广州大学、暨南大学等校的相关学术单位也以分论坛的形式参与到会议中来。此外,中心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以“城市传播”为锚点汇聚国外研究者,搭建论坛等对话和交流的平台。中心与多所海内外知名高校合作推动建立的“亚太可沟通城市研究联盟”的首届论坛暨“上海论坛2023”高端圆桌于2023年10月在上海举行,会议取得了学术圈与社会的大量关注。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陈静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