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27日电(郑莹莹)上海科普教育促进中心最新发布第六期《全国各省(市)科学传播发展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指数报告》)本期报告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全国科普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进行量化计算分析,从科普场地、科普人员、科普活动、科普经费和科普传媒等多维度综合评估地区科学传播发展水平。
本期科学传播发展指数(Science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Index)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
为确保指数选取的各项指标符合科普发展实际情况,科学传播发展指数体系建立的过程中,遵循传播学中“5W”的原则来选取指标,即主体(Who)、内容(Says What)、渠道(In Which Channel)、受众(To Whom)、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五类要素,确定指数体系,包括科普人员、科普场地、科普经费、科普传媒与科普活动等5个一级指标及20个二级指标。

报告的科学传播发展指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多有提升,各地科普事业“全面开花”
自《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印发实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不懈努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实现。通过比对2020年与2021年指数各指标情况,发现除去部分指标由于统计口径变更无法进行比较,其余各项二级指标全国平均值绝大部分较2020年均有提升。
2、稍有变化,全国科普事业发展榜单出炉
2021年,北京市、上海市两省(市)分别以指数值560.52与指数值494.71位居2021年全国一、二名,已连续六年占据榜单前二,科普事业发展居全国前列。排名前五的省(市)分别是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天津市与河北省。西藏以指数值23.55位居末尾。
相较于2020年,2021年全国各省(市)指数排名表现出较大幅度变化。多个省(市)排名变化超过10名。较2020年相比,吉林省下降19名,河北省上升15名,西藏自治区下降13名,广西壮族自治区、黑龙江省等排名同样有较大幅度波动。
导致这一排名波动的主要原因在于计算科普活动指数值时,对于线上与线下活动,2021年与2020年采取的统计口径有所不同。2021年下发的全国科普统计表中,对科普活动明确分为线上与线下两部分进行统计,而2020年未对该项做出详细区分。由此导致2020年与2021年科普活动统计指标填写时的统计口径不同,是2021年指数排名波动的主要原因。
课题组针对此原因,单独计算只考虑线下科普活动相关统计指标的指数值。得到的结果排名波动幅度大幅减少,即从侧面佐证2021年排名波动的主要原因即科普活动线上与线下统计口径不同。
3、息息相关,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强联系
指数地图显示,2021年东部沿海地区科普事业发展水平较好。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科学传播发展指数较高。而西北、东北地区科普事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由此可见,全国各省(市)科普事业发展水平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
将全国各省(市)科学传播发展指数值与各地区人均GDP对比,可以发现两项数据呈正相关,达到0.6795。表明地区科普事业发展程度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强联系。
另外,课题组发现,全国各地科普事业发展程度与国家支持关系较小。
考虑到全国部分省(市)科普工作受国家自有资金支持,课题组单独提取出部委单位的相关数据,将科普统计数据分为部委数据与除部委数据,分别计算指数值。
根据计算结果,可以发现除北京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外其余省(市)部委数据占比较低。北京市部委数据占比30.5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委数据占比21.38%。甘肃省、海南省部委数据占比分别为5.55%与5.18%。其余地区部委数据占比均小于5%。去除部委数据后,上海市成为全国科学传播发展指数排名第一,北京市降至第二。
4、差异较大,各地科普事业发展尚不平衡
近几年来,我国在科普事业上不断稳步发展,取得了众多值得瞩目的好成绩。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科普事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依然存在。
统计2021年科学传播发展指数各指标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占比,可以发现东部地区在大部分指标上处于领先地位。在部分指标——如国际交流活动参加人次、科普活动效果上,东部地区占比超过80%。全国各地区间科普事业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依旧显著。
5、适应变化,统计指标全新升级
近几年来,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民素质提升势在必行,科学素质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为适应快速变化的科技新发展,2021年,科技部对《2021年度全国科普统计调查方案》做出修改与调整。为此,课题组对科学传播发展指数统计指标做出相应调整升级。
对指数统计指标的调整主要体现在科普传媒与科普活动上。其一,考虑到近年来各类音像制品使用率逐渐走低,课题组不再将光盘、录音、录像带等纳入科普传媒下属二级指标统计中。其二,为区分线上与线下科普活动,增加指数科学性,将线上科普活动相关数据纳入科普活动下属二级指标统计中。
此外,科技部在全国科普统计调查中新增科学教育大类,包括小学、中学及各高校科学教育师资力量、时长等指标。课题组将不断更新指数统计指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科普统计大环境。
《全国各省(市)科学传播发展指数报告》的发布,标志着全国科学传播发展水平数字化评价体系保持平稳运行。通过持续不断地进行指数计算与监测,保证相关部门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地方科普工作的成效与短板,为探索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制定科普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郑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