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经典“破圈”再流行 在人生读书会感受越剧魅力
2023年07月16日 17:21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16日电(郑莹莹)一场主题为“骄阳似火 越韵清心”的越剧专场活动16日在静安区文化馆举办,这也是中福集团和上海报业集团·社区晨报联合举办的“人生读书会”第五场。

  主办方中国中福实业集团生命书屋负责人李经衡表示,本次活动以越剧专场的形式走近非遗越剧,感受越剧文化,读懂姐妹情深,共话越剧传承,让经典在“破圈”中再度流行,让有温度的生命故事讲述以家庭记忆和数字传播的方式探索更多可能性,而中福集团的生命书屋项目也将继续探索和实践家庭记忆与数字生命的结合,通过科技手段帮助普通家庭归档留存尘封的温暖记忆。

  “戚毕”越剧流派发源于静安,由戚雅仙和毕春芳这对姐妹花联合创立。戚毕代表作《白蛇传》《血手印》《玉堂春》《玉蜻蜓》《王老虎抢亲》《三笑》《卖油郎》,至今令戏迷津津乐道。2003年,戚雅仙逝世,长眠于上海福寿园德崇园。戚雅仙在越剧经典剧目《血手印·法场祭夫》中出演主角时所穿的戏服,入藏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

  当天,越剧戚雅仙宗师的关门弟子、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代表性传承人、静安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邹红来到现场与戏迷互动,和大家“谈越剧、谈戚毕、谈传承”,回答观众和媒体的热情提问,现场演绎了《白蛇传·合钵》经典片段。在场观众不仅从观演戚毕传人及新生代越剧爱好者演绎的戚毕经典片断中过了把戏瘾,还通过现场展出的戏袍、票根、图书、唱片及文创作品,近距离感受了越剧非遗的艺术魅力。

  静安是戚毕艺术的发源地,而当天活动的举办地就在静安区文化馆。

  其实,静安区文化馆还是静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所在地。2006年,邹红负责的“戚毕越剧流派表演艺术”非遗项目在首批静安区非遗申报中成功获批。2007年,该项目从区级非遗项目升级为市级。

  2008年,在毕春芳的见证下,静安区文化馆成立了以戚毕流派为主的青年越剧团(以下简称“青越团”),由市级非遗传承人邹红带领,至今坚持了15年。

  活动现场,许多青越团成员上台分享了自己与越剧间的感人小故事。在互动沙龙环节,大家共同探讨了越剧非遗的新传播方式。

  在互动区,活动主办方还为戏迷和亲子家庭们首次提供了照片修复3D数字技术支持,通过上传一张照片形成一段可视化3D动态珍贵影像,方便更多家庭存档生活记忆。(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郑莹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