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爱我中华•淮河流域系列寻访活动结束
2023年08月14日 18:05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8月14日电(王飞 许婧)2023爱我中华•淮河流域系列寻访活动13日圆满结束。

  这是由文汇报社主办,上海万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会同淮河水利委员会、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滁州商会、云丰产业发展集团、安徽省散文家协会等联合举办的一项市民体验型公益文化活动。自今年4月启动以来,这项活动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和市民的积极响应。

  这项活动的第一阶段于今年6月举行,寻访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信阳市淮滨县、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淮南市寿县等地区,寻访人员感受淮河流域上中游的古老文化;参观了王家坝抗洪纪念馆,零距离感受蒙洼蓄洪区的淮河儿女为保全大局牺牲家园的壮举;参观考察寿县古城、八公山森林公园、淮河边重要的古镇正阳关和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安丰塘进行实地考察,并参观安徽楚文化博物馆,详细了解淮河流域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淳朴的民俗风情,切身感受寿县近年来经济、文化所取得的发展成果。

  据寻访活动的发起人、文化学者潘大明介绍:第二阶访活动于8月10日开始,历时4天,寻访了安徽省蚌埠市,滁州市的凤阳县、明光市、天长市,江苏省的淮安市的洪泽区、扬州市广陵区的淮河中下游地区。

  在凤阳淮河花园湖进洪闸举办第二阶段活动启动仪式,这座前不久被评为2021-2022年度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的进洪闸,以它的现代化程度、优质的工程质量和融入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现代化水利建筑,吸引了寻访人员的关注。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留下了他预备立都的中都城遗址,这里也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的所在地,当年十八位小岗人立下“生死状”,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为寻访人员所敬佩。在全国科技、文化先进城市明光市寻访团人员不仅见到了一千五百多年前古人治淮留下的遗迹,也感受上世纪五十年代初16万治淮大军,开挖新河道,利用堆积两岸的泥土种植银杏、柳树、桃树,如今银杏枝繁叶茂、绿树成荫,绿荫中反映当年治淮的雕塑形象生动,供农民休闲的石桌、石凳合理放置,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

  寻访人员来到淮河洪泽湖入江水道的控制口门三河闸,它是中国治理淮河的重要成果,是建国初期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大型工程。该工程1952年10月1日动工兴建,仅10个月就建成。截至2007年已累计泄洪1万多亿立方米,为保证里下河地区3000万亩农田和2000多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距它三、四十公里外的二河闸,建成于1958年6月,是洪泽湖分淮入沂及淮河入海水道的总口门,又是淮水北调的渠首工程,并兼有引沂济淮的任务。自建成以来,在防汛、抗旱、工农业生产、生活供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寻访人员赞叹这两座大闸的风采和发挥的功能,正是这些大闸发挥的作用,而使得淮河下游的大片土地得以保障。

  而地处淮河下游北枕淮河,南临长江,素有“安徽东大门”之称天长市,民营经济发达,经济外向度高是长三角经济区重要的配套加工业生产基地,一座现代化小城市屹立在江淮之间。三江营位于长江、夹江和太平江的交汇处,江面宽阔,水流湍急,不仅是淮河入江核心区,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东边滚滚长江奔腾不息,西边滔滔淮河蜿蜒而下,三江营是淮河入江口。

  寻访人员在实地考察的同时,与当地文史专家、企业界人士进行探讨、交流,就如何挖掘淮河文化、保护淮河文化、开发淮河文化做了探讨。寻访人员亲身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共和国成立以来,淮河两岸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同时,感受到淮河人身上表现出的坚忍不拔敢于克服艰难险阻的意志,不怕牺牲敢于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永往直前敢于追求卓越的精神。

  寻访成果将以文章、书籍、摄影展等形式来呈现。(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许婧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