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8月25日电(记者 陈静)用粽叶编织的长逾一米的龙遒劲有力、旁边昂首阔步的麒麟威风凛凛;淡逸劲爽的国画;刀工精致、意境深远瓷刻……这些令人赞叹的作品都出自大墙之内服刑人员之手。
在上海市南汇监狱举办主题为“生命健康自信感恩”开放日活动,记者现场感受了书法、衍纸、东乡竹编、上海绒绣、超轻黏土工艺、扇面彩绘、瓷刻以及各类习艺作品等矫治成果。

上海市南汇监狱举办主题为“生命 健康 自信 感恩”开放日活动。(上海市南汇监狱 供图)
62岁的服刑人员郭明(化名)是棕编“苍龙”的作者之一。他在南汇监狱已经服刑逾10年,不久将重回社会。服刑人员郭明25日接受采访时表示,2005年,南汇监狱引入非遗技艺传承。他便加入了棕编兴趣小组,经过老师的指导,他和组员们便开始了创作。他们曾用粽叶编出多种小动物、小物件。其实,在服刑前,郭明从事家电修理,和艺术完全不搭界。谈及加入兴趣小组的初衷,郭明说,一方面是为了打发服刑的时光;另一方面是为了做点有益的事情,陶冶情操,增加信心,也提升动脑和动手的能力。
在展厅,挂着婉约的国画仙鹤图和山水,这也是服刑人员郭明的杰作。作为一名震颤患者,郭明用左手托着右手手腕,慢慢完成画作。在南汇监狱开展的艺术矫治中,很多服刑人员不仅提升了艺术修养,也学会了技艺,为将来回归社会做好准备。接受采访时,郭明很开心地说,棕编、绘画及折纸作品被辗转送到孙女手中,孩子学校已经决定请他回家后,为孩子们传授非遗技艺。他说,他会认真思考、备课,把孩子们教好。

上海市南汇监狱集中展示服刑人员的艺术矫治成果。(上海市南汇监狱 供图)
现在和郭明同在兴趣小组的朱达(化名)今年65岁。原本从事房地产开发的朱达说,参加兴趣小组学习非遗技艺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够安静下来,另一方面希望通过手工制作磨练自己的意志。他说,自己面临很长的刑期,刚服刑时,脾气有些暴躁,通过每天晚饭后两小时参加竹编兴趣小组活动,和同伴们共同思考,克服困难,制作作品的过程,让自己不再浮躁。现在,他能够静下心来,总结过去的人生。
在展室,有一架折纸作品《C919大飞机》十分引人注目。朱达便是这个作品的设计和构思者。年轻时做过木工、学过建筑知识的朱达,照着一架飞机模型,展开思考和创作。制作飞机的材料是包袋边角料,同伴们一起尝试、一起攻克难关,经过两个月的努力,一架身形矫健的大飞机“诞生”了。朱达说,在制作过程中,坚持和热爱,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放弃,团队合作的精神十分重要。
据悉,今年,南汇监狱非遗进大墙活动引进了东乡竹编项目,东乡竹编是江西东乡的传统工艺,已经有上百年历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监狱方面表示,学习竹编工艺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体验,不仅可以培养技能和创造力,还可以培养学习者的耐心、细心、团队合作精神。竹编的制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以磨练人的忍耐力,自控力。
35岁的服刑人员李某说,自己的孩子很喜欢猫,在学习竹编时看到有个作品“花猫”,他在老匠人的指导下自己给儿子编了一只栩栩如生的“花猫”。“花猫”通过帮教人员辗转送到了儿子手中,儿子非常喜爱,每天睡觉前把花猫摆在床头,家人还拍了一张孩子怀抱“花猫”的照片寄过来。小李把这张照片摆在照片墙的位置,时时刻刻都能看到,心里很是欣慰。这只“花猫”也吸引了不少服刑人员。监区学习竹编的人越来越多。
在开放日活动除了非遗技艺等展示,服刑人员还表演了小品、舞蹈、歌曲对唱、手鼓和葫芦丝演奏等,大墙之内充满了艺术的气息。(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