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上门办信、心理辅导 上海一街道“家门口”服务助力百姓“事心双解”
2023年09月26日 10:56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26日电(记者  陈静)“还是住新房子好,还好当初搬出来了。”70多岁的老崔因为“动迁分房”问题信访了近十年,几经周折终于搬进了“新房”,搬家后的他专程来到街道信访办,跟打了许久“交道”的工作人员们分享自己的感受。

  奉贤区金海街道是奉贤新城的核心区域,所辖的行政村都已动迁,因此,辖区北片有多个动迁小区,住的也大多是村里搬出的老年人。动迁安置政策不被理解,安置房分房起争端,老龄群体“劝不动”……这些都是摆在金海街道信访部门面前的难题,为此,街道将心理疏导与“上门办信”有机结合,让来访群众们能事心双解。

多次“上门办信”,老人终于搬出十年拆不掉的“危房”

  70多岁的老崔已有十年“访龄”,年轻时市里受损导致残疾,如今生活更受影响。因对动迁政策理解有偏差,听不进动迁部门的解释工作,老崔一直住在老旧、墙体开裂的房屋中不愿搬出。此举除了影响整体动迁安置工作,他的人身安全也难以保障。

  街道信访部门在上门过程中发现了这一情况,并没有急于向老人宣传解释动迁政策,而是与规建部门联系,先为老人修缮、加固了所住的“危房”,保证他的居住安全。老崔虽然看不见,但心里却领了情,也因此对工作人员敞开了心扉。

  原来,老崔是希望不符合动迁政策的老母亲也能分到安置房,以免母亲无处居住。得知这一“关键”后,街道研究了各种方案,街道办事处主任也跟信访部门一起多次上门听需求、做解释。最终,在不突破政策底线的前提下,街道提出了在房型、面积上合理搭配的解决方案,老崔也终于被打动同意了动迁安置。几个月后,顺利办完手续搬进新房。

  平时,信访部门也承担着老崔家的“售后服务”,最近又帮他解决了90多岁老母亲的“爱心午餐”问题。老崔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金海街道也将不断努力,变“接访”为“上门”,主动走到群众中去,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将信访工作真正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

孙女不愿与爷爷奶奶同住 “心语欣愿”化解孩子抑郁情绪

  近期,一位70多岁老人来街道信访大厅,向工作人员反映其收养的孙女小沈不愿意和爷爷奶奶居住,一直为此吵闹并拒绝去上学,希望得到街道的帮助。接到案件后,信访办工作人员便主动“上门办信”了解事情经过。

  原来小沈正在读高中,长期与爷爷奶奶居住生活,此前也没有提出过不愿和爷爷奶奶住的想法。经过细心了解,才知道小沈是因为最近在学校生活不愉快,又缺乏倾诉对象,产生了抑郁情绪甚至有轻生想法,才会让爷爷奶奶如此“头疼”。

  了解实情后,信访工作人员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对小沈进行心理辅导。经过多次上门谈心,帮助她克服了心理问题,最终促成其重返回学校,与爷爷奶奶的家庭矛盾也被化解了。

  2022年,金海街道与奉贤区心理咨询师协会成立“心语欣愿” 心灵驿站,将心理咨询服务引入信访工作,提升信访服务水平。一方面,街道希望通过心理疏导减轻信访群众的负面情绪,促进矛盾纠纷化解;另一方面,借助心理咨询师“倾听+引导+沟通”的专业能力与技巧,耐心倾听诉求,形成良性沟通,让当事人可以放心地分享自己的问题和困惑,促其解开心结。

  长期以来,金海街道不断完善信访“家门口”服务体系,融入心理咨询等专业服务,联合辖区金海派出所等职能部门,推动信访工作专业化融合,优化信访接待水平,促进矛盾纠纷化解,用“上门办信”把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在“家门口”,让信访服务延伸到百姓的内心深处,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陈静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