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8月15日电 (王笈)第十届上海国际文学周主论坛15日晚在黄浦江畔的虹口区建投书局举行。今年的主论坛以“叙事共同体”为主题,西班牙作家洛伦佐·席尔瓦、奥地利作家菲利普·韦斯、阿根廷作家萨尔瓦多·马利纳罗以及中国作家田耳、索南才让、路内等先后上台,畅谈自己心中的“叙事共同体”。

“所有艺术都是相互联系的,其中任何一种艺术的发现都会启发和滋养其他艺术。即使一种艺术的成就似乎是其特有媒介和资源的结果,我们也能在其他艺术中找到为其铺平道路的先驱。”洛伦佐·席尔瓦说,如果说创作者的工作有时类似于猎人捕捉最难以捉摸的猎物,即真正有价值的作品,那么他们永远不会躲在后方,也不会停留在循规蹈矩之辈的庇护所中,而是到那些一切都不确定、危险更大的边疆地区去打猎。“这些人让我想到了诗人李白笔下的‘边塞将军’,时刻紧绷弓弦,不眠不休。正是这种紧张和警惕使他们不断创新,成为他们创作灵感的源泉。”
田耳的叙述很诗意。“如果我们视野之中都有同一座山峰,那只须相信自己目光的引导,遵循脚下的道路,感知一路向上,虽然路径不同,我们终究会在最高点汇聚……对于写作者尤其如此,文学若能跨越语言的樊篱,规避沟通的障碍,彼此交流得以畅行无阻,不同文字的作品竟然得以等量齐观,那么每个写作者岂不是抄捷径抵达或靠近世界文学?”他说,在这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只有抱以不喜不惧的心态,才会是称职的写作者和见证人。”
著名学者陈福民认为,文学的“叙事共同体”意识正在被唤醒和激活。“我们从文学中来,捍卫语言文字的美感是我们必须承担的义务,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个义务同时也包含着深刻复杂的文明话题与时代形式,它不可避免地要求文学叙事直面新的挑战,并且走进新的文明。”
自2011年创立以来,上海国际文学周已迎来十届,迄今为止共邀请到了250多位中外作家、学者,包括4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今年的上海国际文学周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作家协会、中共虹口区委宣传部主办,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虹口区文明办、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建投书局、思南公馆、朵云书院、上海塞万提斯图书馆、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SMG艺术人文频道协办。
在之后的6天里,共计有28位文学周嘉宾将参加40多场各类活动,包括在上海邮政博物馆举办的“诗歌之夜”,在上海展览中心、思南文学之家、朵云书院、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塞万提斯图书馆等地举办的文学对谈和签售分享活动。(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