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13日电 (王笈)今年,“打造100个‘社会大美育’课堂、推出5000场艺术普及教育活动”被列为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近期,市文旅局推出第二批“社会大美育课堂”。至此,上海博物馆、中华艺术宫、上海大剧院、上海芭蕾舞团等上海市113家沪上知名的专业文化场馆和机构成为“社会大美育课堂”。

创品牌,显“个性”
今年,上海博物馆现象级大展“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引发观展热潮,吸引42万多人次前往参观。围绕大展,上博前后推出多项社会大美育活动:106场艺术影像导赏,近万名观众借助艺术影像这一新颖的形式加深了对展览和展品的理解;33场学生特展美育专场,为约1500名大中小学师生提供导赏服务;6场高水平公众讲座、1场学术研讨会、1场持续24小时“艺术嘉年华”,帮助观众以文明互鉴的眼光来进行欣赏,并理解“美美与共”世界文明百花园的重要意义。
今年,不少“社会大美育”课堂推出全新美育项目,或经典美育品牌的进阶版。在社会大美育项目启动当天,中华艺术宫同步开启“美术馆现场教学课”,以馆校联动、共同策划的创新合作模式,设计出满足不同年级、不同特点学生需求的课程,涵盖导赏、实践、拓展等多种不同形式。上海京剧院的“Follow Me京剧跟我学”时尚课堂是市民体验传统京剧魅力的品牌美育推广项目,今年特别针对成人和青少年增开了“Follow Me”夏季夜校,还推出“走进上海京剧传习馆”开放日活动,让更多市民在此品味国粹之美。
西岸美术馆打造了“书架”“椅子”“实验台”3种系列品牌美育。其中,“书架”项目在与参与者的共同筹建、共同阅读和流动分享中通过书籍加强知识交流共建的实践,2023年截至7月底,总人流达22851人次;“椅子”项目通过影像沙龙、艺术表演沙龙和讲座沙龙强调艺术感知的传递;“实验台”项目则通过各种工作坊强调与参与者“共创”实践,如享有盛誉的蓬皮杜工坊仅上半年已举办114场,形成固定受众群。“书架”项目还在今年全面升级,新增了“共读计划”和“流动计划”,形成了“家门口的艺术阅读空间”。
在“社会大美育”的引领下,全市博物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剧场院团、非遗场馆等专业场馆、机构积极沟通、通力协作,着力将专业资源、市场资源转化为社会美育资源,让更多市民走得进场馆、看得见艺术、与大师对话、提升艺术欣赏能力。

化“分身”,破藩篱
走进徐家汇地铁站艺术长廊,大海般的深蓝色在展墙上铺展,“长江口二号”古船用拟人化的口吻,将自己被发现和打捞的故事娓娓诉说——这是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江海撷珍——长江口二号科学考古进行时”展览的一个“分身”。如果对“分身”意犹未尽,观众可挪步上历博会一会“本尊”。
不只是上历博,沪上诸多场馆纷纷打破场馆的界限,除了传统的进社区、进学校、进商务楼宇等,还用艺术点亮城市的各个角落,从有界到无界,构建多元艺术“情景”。上海交响乐团在2023年上海夏季音乐节期间推出“全城古典”美育活动,上交青年演奏家们走进上海各大历史古迹、城市公园、潮流地标、生活街区上演“地标快闪”,为不期而遇的市民游客献上风格各异的古典和跨界音乐作品;当代艺术博物馆持续开展“建筑行走”漫步系列活动,带领观众实地感受和理解艺术……
破界融合已成为趋势,在博物馆看演出、在图书馆听音乐会、在剧场里做手工已成为常态。上海图书馆今年与上海歌剧院一起探索“大阅读”与“音乐+”的融合,深挖音乐与文学、戏剧、绘画等领域的密切关联,联合推出“诗乐书画·艺术沙龙”系列活动;结合保利演艺集团引进的美国玛莎·葛兰姆现代舞团《破晓·未来》剧目,邀请艺术家在图书馆进行导赏;结合浙江歌舞团来沪演出的舞剧作品《良渚》,邀请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良渚博物馆策划人高蒙河教授,与舞剧主创进行跨界对谈。
与此同时,各级文化馆全力打造“全民、全龄、全域、全时”的全民美育格局,实现市民文化和专业文化的双向奔赴。作为社会大美育重点项目,以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为引领,以文化馆三级系统为基础建立的上海市民艺术夜校,针对中青年在职人士构建起“1个总校+16个分校+N个教学点位”的广覆盖格局,今年再次实现点位倍增。在今年秋季班的开放招生日,吸引了65万人同时在线“抢课”,143个教学点位、382门课程的9117个线下学员名额在半小时内报满。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的搭建,亦离不开专业艺术机构的参与和合作,众多专业艺术机构为夜校提供了专业师资力量保障成为夜校爆火的原因之一,不少专业艺术场馆也主动加入成为夜校教学点。(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