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吴江城市形象展厅亮相上海虹桥高铁站 匠人展示非遗技艺
2023年09月23日 13:30   来源:中新网上海  
摄影:薛迁

  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23日电(陈静华朦朦)“将蚕茧轻轻一剥一拉,一个绵兜就成了,但要注意拉绵的力度、角度.....”行云流水般的桑蚕丝绵制作技艺一上演,偌大的虹桥高铁站大厅仿佛一下子安静下来,原本步履匆匆的旅客都朝着“创新湖区 乐居之城”吴江城市形象展厅围了过来。

 

 

  记者23日获悉,此次展演活动的老师们,均是来自“中国丝绸名镇”吴江震泽镇。在山水丝绸展台,年过六旬的老手艺人姚来英正在展示“剥绵兜”的传统工艺,把洁白如雪的蚕茧泡水,再将蚕茧撕开一个小口,剥开后撑大,拉扯成薄如蚕翼的茧膜,层层套在模具上,重复叠加8到10次后,就拉成了一个雪白绵软、晶莹剔透的绵兜。这个“抽丝剥茧”的过程,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重要的环节,剥好的“绵兜”正是蚕丝被的原材料。

  “震泽蚕丝被的制作过程十分讲究,制作流程主要有煮茧、去蛹、剥绵、晾晒、扯棉、成胎六道工艺,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极其丰富的经验及精湛的技艺,‘剥绵兜’就是蚕丝被制作流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手艺老师姚来英介绍道,想要把蚕茧剥得完整、剥得薄薄透透,可不是简单的。好的绵兜可以用“薄如蝉翼”来形容,用灯光照过去都是透光均匀的;蚕茧剥得不好,直接影响蚕丝被的质量。

  “看老师们做的简单,我自己动起手来,要么扯坏了,要么把丝兜拉得不均匀,成了丝疙瘩.....”亲身体验后的旅客感慨道。面对体验者的“抱怨”,姚来英老师显得司空见惯,这看似简单的剥丝绵兜流程,实则很考验技巧和耐心。

  “‘剥绵兜’必须要以手工来完成,这样制成的蚕丝被又轻又暖。目前我们从事这项工艺的工匠,年龄最大的已经有70多岁,我们也想通过这次展演,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我们的传统手工艺和老字号,传承这项珍贵的技艺。”在展现专注细节、精益求精的古镇匠人精神的同时,山水丝绸的黄英老师也不忘呼吁现场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了解并传承这项非遗制作技艺。

 

 

  来自太湖雪蚕桑文化园的孙小莉老师在孩子们的围观下,开启了充满创意的“蚕茧花”手工制作活动。一朵朵花朵在老师飞舞的手指中绽放,引得旅客们也跃跃欲试。“蚕茧可以做成花,太有意思了!”蚕茧花这种跃然于指尖的蚕茧艺术源自民间,古时蚕事结束后,蚕妇稍闲,着手做茧花,成为女红针黹手艺。今时,用古人的智慧结合精细的手艺,将“蚕茧花”融入创意元素,风格与款式多样变化,是纯天然的蚕丝艺术品。

  吴江是全国著名的蚕丝之乡,是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发源地之一。其中震泽作为丝绸的故里,桑蚕文化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在千百年的时间⻓河中,丝绸始终经久不衰,从⼀种纺织品转变为独具代表性的传统⽂化符号。

  “这个为什么叫定胜糕啊?”看着“吴江游礼”展台上来自震泽老字号仁昌顺的定胜糕,旅客好奇问道。“这定胜糕啊,是南宋时苏州百姓为鼓舞韩世忠带领出征的韩家军将士所做的糕点,寓意百战百胜、早日凯旋,后来宋军大获全胜,击退金兵,这种糕也被称为‘定胜糕’啦,”展厅现场的工作人员解释道,“今天把它们带过来,将这象征着胜利的美食送给亚运健儿们,也是祝愿他们取得胜利。”

 

 

  在吴江城市形象展厅,“锦绣吴江 喝彩亚运”系列文化活动同期举行,向世界展示吴江文化的深厚内涵。

  活动现场,震泽镇党委委员劳晓飞表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每一代人的付出与坚持,很高兴能在亚运会期间举办这样一场文化展演活动,看到了旅客对非遗制作技艺的兴趣与热情,在体验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也祝愿各国亚运健儿们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陈静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