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推动创新与发展 世界设计之都大会聚焦非遗活态传承
2023年09月30日 16:32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30日电(记者 许婧)长江流域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论坛、长江流域非遗传承人与创新设计师对话论坛29日在2023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主会场举行,长江流域非遗传承人齐聚一堂,与设计领域的专家共同交流,为文化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非遗传承的创新与发展。

 

 

  论坛上,老字号设计创新平台校企战略合作正式启动。

  长江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占到了全国的半数以上,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00多种,省级代表性项目有6000多种,可以说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地。

  与会专家认为,长江流域中上下游的非遗创新设计产业链具备不同的优势。上游地区可以依托原生态的非遗资源和传统的工艺工匠,提供设计的源头活水。中游省市地区可以承担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合作,而下游省市的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则可以发挥设计创新与产业运用的优势,对上中游的非遗资源进行设计提升和品牌塑造,实现产业链的有效连接。

  “馕在中亚国家和中东国家大量存在,有上百甚至上千种做法,那么馕制作技艺到底什么是技艺?”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项兆伦提出,应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观中看传统工艺,不只是制作烤馕等面饼的技艺,而是制作和分享烤馕等面饼的文化。“只要有这个文化在,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烤馕技艺在,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烤馕的呈现形式在。只要把这个文化把这个传统保护下来了,各种各样的技艺会越来越丰富,传承、保护、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项兆伦认为,非遗的生命在生活,要促进非遗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让非遗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传承,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态保护理念,把非遗项目和其得以孕育、滋养的人文环境一起保护,避免非遗失去传承基因、环境和土壤。

  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刘魁立持类似看法。他说,“匠心”一词往往更关注“匠”,而忽视了“心”,也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情感内涵关注不够。“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特别关注其中所包含的浓厚的情感内涵,而这个情感内涵或许对于我们今天,对于我们整个民族,甚至对于整个人类,都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

  刘魁立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还可以唤醒人们的历史感、增强人们的幸福感、培育人们的民族认同感,更能不断激发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传统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内容,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仅要将传统工艺送到博物馆、大学课堂,更要的是回归生活。设计应充满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在设计当中延续传统工艺的文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表示, 当前,汉服、国潮、国风、新中式的美学精神已经在形成。要充分认识传统工艺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充分把握传统手工艺设计赋能的意义,进一步实现传统手工艺的回归生活的设计主题。希望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艺术家关注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热爱传统手工艺,把工艺文化投身到文化传承与设计当中来,把中国的设计和设计产业发展得更好、更有效。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甘而可二十多年来,一直在探索传统工艺如何与当代设计相结合。他以自己一件2021年被美国大都会收藏的作品为例,“这件作品一看就是犀皮漆,但纹理完全突破了传统,赋予一种时代新的面貌。好的设计是提升传统工艺的一个有益的推手,而深厚有底蕴的精致的传统工艺提供宝贵的土壤和文化,这两者是非常契合的。每个手艺人也是设计者,会把工艺、材料、形制以及设计效果在做的过程中赋予新想法,所做的作品代表了时代风貌或创作者的新感悟。”

新艺民族室内乐团在论坛现场演出。
新艺民族室内乐团在论坛现场演出。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处处长陈平指出,传承与创新应该达到良性互动,这是推动非遗保护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需要在当代设计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和发展。同时,他也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让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机。(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许婧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