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以乡村美育赋能乡村振兴 上海大学举办通识教育课
2023年11月10日 20:35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10日电(徐明睿)“中国的乡村振兴要将乡村美育与乡村社会现场相结合,实现乡村美育对农民群众的引领,帮助农民群众更好地发现美、感知美和创造美,探究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思路。” 上海大学通识教育思政大课“美育中国”课程第八课“乡村美育——当代中国公共艺术的审美教育与实践”日前开讲。

  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金江波教授担任了此次课堂的主讲人。他介绍说,中国乡村美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等先贤的呼吁和教育实践。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乡村美育的发展。在新时期我国乡村的实际环境中,乡村美育就是乡村教育的铸魂,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上具有内涵建设特殊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重要构成部分。

  金江波分享了“公共艺术打造魅力乡村”的三条路径。一是“人文理想的注入”,例如从陕西袁家村的案例看,村民才是乡村美育的主体,乡村的发展更需要村民的自发参与,要以艺术的力量推动社会美育行动,并在无形的介入社会的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家庭美育观念,实现“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美好社会理想。

  二是“原乡文脉的活化”。金江波介绍了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组织研究生及导师团队赴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所辖明水河镇西口村进行“美丽乡村墙体彩绘”的案例,他们围绕内蒙古乡村独特的自然人文风貌,创作“西口十八景”“迈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艺术让生活更美好”三个恢弘巨幅乡村彩绘长卷。墙绘获得了广大乡村群众的高度赞扬,营造了良好的乡村文化氛围,吸引网红达人前来打卡,用创意点燃乡村文旅。

  三是“生产性空间的再生”。金江波介绍了“上海大学传统工艺工作站”,这是文旅部全国唯一设在城市的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旨在保护传承好中国传统文化技艺在当代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工作站在全国首创了“非遗跨界创新教学模式”,将“高校师生+设计师+艺术家+老字号+非遗传承人”等进行有机链接和融合,原创出手工艺创新产品千余种,并得到广泛的社会与市场的认同。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具有“国际范”“民族风”“当代腔”。

  金江波还在课堂上展示了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与非遗传承人共创的作品,有时尚的包、精美的茶具、透气的牦牛袜、绚丽的万花筒等等,他讲解了解每件工艺品的制作工艺、创作背景和市场效果,到场观众体验了实物体味物品散发的美感,纷纷发表讨论了自己的观点。

  金江波表示,他希望在座的大学生应该争做有理想、有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好青年,用自己的智慧通过艺术营造,将艺术智慧注入乡村,提升乡村生活、社会与人文的品质,带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共同实现美育强国理想。(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徐明睿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