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新闻
上海分社正文
十省份戏曲专家撰写当代戏曲史 “新中国戏曲史”即将完成
2023年11月16日 17:45   来源:中新网上海  

  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16日电 (记者 许婧)“新中国70周年戏曲史系列重大项目推进会”暨“新中国戏曲发展史研讨会”16日在上海师范大学举办。记者从会上获悉,2019年国家立项的重大社科项目“新中国戏曲史”即将完成。由上海牵头的10个项目进展顺利,会相继在2023年和2024年结项。

 

 

  11月16日,“新中国70周年戏曲史系列重大项目推进会”暨“新中国戏曲发展史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办。    上海师范大学供图

  与此同时,“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戏曲发展史”系列重大项目秘书处联合复旦大学出版社一起申报了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现已列入“全国‘十四五’图书出版计划”,预计在2025-202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戏曲史》十省市卷将陆续面世。

  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戏剧形式,是最具有民族特点和风格的艺术样式之一。和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一起被誉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虽然相对于其他两种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戏曲产生时间较晚,但是前两种古老戏剧文化已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相继消亡,不复存在了,而中国戏曲尽管历经千载,几度兴衰沉浮,却至今仍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戏曲形成于宋代,最初的形式被后人称之为“宋杂剧”,之后相继产生了金院本、南戏、北杂剧、明清传奇、地方花部等表现形式,而其中影响较大、流播面较广的是南戏、元杂剧、昆剧、京剧等。戏曲在其发展过程中,创演了“荆刘拜杀”、《窦娥冤》《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清忠谱》《桃花扇》《长生殿》《雷峰塔》等数以百计的优秀剧目,出现了关汉卿、王实甫、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高则诚、汤显祖、李玉、李渔、孔尚任、洪昇等一大批剧作家。

  戏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的综合性、突出的写意性和鲜明的地方性的艺术特色。无论是歌唱、表演、音乐伴奏,还是舞台美术、剧团体制,都和欧美的戏剧判然有别。因其蕴含的思想丰富和具有特色鲜明的艺术形式,故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或称为民族文化的结晶。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成立了数百所戏曲学校,创立了新的剧种,组建了几千个戏曲院团,出现了一大批优秀剧目。

  为了回顾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的戏曲发展历程,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戏曲在未来的保护、传承、发展工作上提供可资指导的理论,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公室自2018年、2019年设立了10个“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戏曲发展史”省卷招标项目,后分别为上海市、北京市、江苏省、福建省、山东省、安徽省、黑龙江省、湖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和浙江省的戏曲专家团队获标。为了使这些项目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管理中心在上海师范大学成立了系列重大项目秘书处,任命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恒夫为秘书长。

  经过4年至5年的艰苦努力,各个项目组都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以“上海卷”为例,首席专家朱恒夫教授领衔的由26位戏曲研究者组成的团队,自2019年获批项目后,他们查阅档案、走访当事人、阅读相关书籍、观摩戏曲音像资料,写了近千万字的笔记,举办了3次全国性的“新中国戏曲发展史”学术研讨会、5次团队内部研讨会,其间,发表了72篇论文,创演了2部舞台剧,编辑出版了7卷本的《上海当代剧作选》。朱恒夫教授逐字逐句修改了150多万字的书稿。现已基本完成,定稿约为120万字。

  本次会议由文旅部下属的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管理中心主办,上海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与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承办,会议的主旨是推进新中国70周年戏曲史系列重大项目的撰写工作和深入研讨新中国戏曲发展史。(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许婧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常年法律顾问: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